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前陣子,看到一個特別感人紀錄片,名字叫《愛迪生的一天》。

片子如實地記下了1歲8個月的小愛迪生一天的生活。

我看到,這麼小的孩子,竟然可以自己吃飯,洗漱,穿衣服,喂貓,自己背小書包上學。可以幫父母做披薩,倒垃圾,洗碗,洗車。

所有我們中國家長覺得需要幫這麼小的孩子安排得妥妥當當的事情,小愛迪生竟奇蹟般地,幾乎全部靠自己做到了。

看到片子前幾分鐘,我就已經被深深吸引。每一幀第一秒,都那麼令我感動。感動於孩子自有的生長力量;感動片中的父母帶著愛放手的平和,篤定。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愛迪生的一天,從無拘無束地,好奇地探索蝸牛開始。我看見爸爸微笑地引導更正孩子錯誤的發音,而非充斥在孩子耳邊的“髒,放下。洗洗手,別弄了。”等等嫌棄和禁令。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之後,孩子爬上嬰兒座椅,自己使用刀,刷醬,倒牛奶。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當不懂或需要幫助時,他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吃完飯,他喂貓,歸置物品。

然後淡定又歡悅地刷牙……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一切顯得井井有條。與我們常見的養育觀念相比,刀是危險的,醬是會弄一身的,牛奶是會灑得到處都是,東西會被翻得亂七八糟不同。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孩子的父母在點滴中放手,取代我們常見的種種擔憂和包辦。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正面管教養育工具》一書中,有一章特別觸動我。那就是,帶著愛放手,而非放棄……

我所知道以及所見過的父母(包括我自己),在對待孩子上,常常容易走極端。要麼就是溺愛孩子,過度包辦;要麼就是不給孩子提供一點幫助,不考慮孩子感受,撒手讓孩子自己來。

這樣兩個極端,造成的結果,要麼是孩子只知索取,毫無能力;要麼是孩子心無歸屬,沮喪洩氣。

但在這個片子裡,孩子在自立的過程中,時時能夠感受到父母給予的安全感,也能從自己的能力中體會到價值感。

譬如,我看見孩子在母親的環繞下練習穿衣服。

這使孩子在擁有充分的安全感之下,能及時從引導鼓勵中學會自立。

當孩子在穿上衣遇到困難時,他會主動請求幫助。母親會幫忙,但只是協助一點點,比如輕輕提一下,拉一下。同時加上“有愛”的提示,鼓勵孩子用多種方式嘗試。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母親眼裡滿溢的愛和由內而外鼓勵的眼神話語,尤其打動我。這讓我想起,我在鼓勵孩子時,有時是言不由衷地。

程式化地去說一些鼓勵的話語,跟,我看著孩子的眼神,隨著事態的變化而自然地說出一些鼓勵性的話,感受是全然不同的。

前者只是在使用工具,後者,無論是微笑,還是言語,都有愛在流動,情感在流動,而孩子是捕捉這些感受的高手,他們很自然地就能接受到愛的訊息,得到最真切的鼓勵,然後主動地盡力做得更好。

當愛迪生順利地穿上衣服,他朝母親很有成就感地喊了聲“嗨”。

母親的回應也是輕輕地“嗨”。

而非我們所想像或者慣常脫口而出的,你真棒,你太聰明瞭。

我們的孩子(尤其是年幼孩子)常常被放置在這種浮誇的讚揚中,體會不到具體的自我價值,而是嚴重依賴外界的評價體系。

在穿衣服這一段,我注意到愛迪生因為穿不上而有些氣急敗壞,媽媽除了保持一慣的平和從容,也轉換了另一種和孩子交流的方式,媽媽說:我可以幫助你嗎?這句話,比起“我來幫你吧!”,或直接上手去幫,不僅讓孩子迅速擺脫孤立無援,急燥煩惱的狀態,也讓孩子感受到和善,尊重。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反觀身為人母的我,有時在鼓勵孩子獨立,不是近在孩子身旁,而是站得遠遠的,站得高高地,然後對孩子說,你行。你可以的。

語氣中帶著敷衍,應付,為了說而說。或者是帶著預設。

當孩子達不到自己期許時,會對孩子流露失望,說出質疑和責備。

這時,所謂的放手,其實是放棄,或者冷眼旁觀。

孩子需要在自立和被幫助之下找到成就感,確立價值感,而不是一上來,就遇到不可攻破的難關,繼而灰心沮喪,拒絕再次嘗試。

這使我想起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到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我們在幫助孩子獨立之前,要去看到孩子的學習區域在哪?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

為孩子提供帶有難度但又是他能夠得著的內容,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配合恰當引導,使他不會輕易氣餒,而是能夠在他人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達到目標。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片中,孩子的自立,還體現在外出玩耍,會友上。

這個可愛的小boy才20個月大。

你看他,外出時獨立背上書包,拿上小箱子。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在外玩耍時,當他需要幫助,大人會幫忙他背上書包後,問他:那你的箱子呢??孩子便會主動拿起。

記得言言剛上小學那會,我注意到上下學的路上,會有很多替孩子背書包的大人。當我拎著娃沉甸甸的書包,也總會下意識地想替她扛在肩上。幸虧想起一位家長的提醒:現在孩子如若還得不到鍛鍊,將來去到社會,他們會為自己的“無能”付出更多代價。我才放下替孩子承擔的念頭。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會友時,兩個小傢伙熟捻而愉快地分享食物。沒有大人在旁邊做任何干預。

自己決定怎麼吃,吃什麼?

而我們呢,總會圍在孩子身邊,做各種自以為是的指導。

再往下看,洗車,挑水果,洗餐具的場面,尤其富有生活情趣。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孩子幫助做家務,空氣中沒有那種因為擔心害怕焦慮,而瀰漫著的緊張,戒備,防禦,束縛。

而是,生動,感人,和諧,美好的畫面。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在幫助父母做家務時,片中的孩子沒有我們想像的,會亂搞胡來。

通常我們所擔心的胡來,是因為孩子被限制束縛得太多了。

所以,當他一逮住時機,便會盡情釋放。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但是,當我們把這一切視若平常,理所應當時,孩子也會如同自己玩耍一樣,意識到這是有邊界的自由,會模仿大人,正確做事。

還有,我看到小愛迪生有很多自由探索的畫面,無論是走獨木橋,還是抓小蟲子。大人都是在確保安全之下,不干預,不限制。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這使我想起兩件事。

其一是,有一陣,連日降雨,路上有很多小水坑,儘管會厭惡髒髒的地面,但言言還是抵禦不了對水坑的嚮往。終於,在我沒有阻攔的情況下,她用運動鞋去踩了黑黑的小水坑。當想把腳伸到更深處的地方時,她猶豫了一下,最終決定為了保護小白鞋而放棄繼續踩。我看到,當沒有大人的干預和控制時,孩子懂得自己把握分寸。

其二是,有一次,在某超市。一個坐在離遊樂區遠遠的只顧看手機顧不上看女兒的媽媽,看見女兒和小夥伴在地上玩兒噌來噌去的遊戲,馬上暴跳如雷,當眾喊起來,髒死了。你再這樣我就走了。。我看到,雖然孩子最終沒有再玩兒,但其實並非自己意識到髒,而是屈服於家長的命令威脅,責怪。說不定,下一次,趁媽媽不注意,她還會玩,並且玩得更帶勁兒。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將孩子視為附屬,而沒有把他們當成獨立的個體。

孩子是在經歷,探索中發現和成長的。

我們不能只是一味地向他們灌輸我們理念,價值觀,而忽視了孩子內心探索的需求,剝奪了他們體驗的權利。

著名的教育家蒙臺梭利這樣說道:

成人是在用大腦學習知識。

而兒童,卻是在一種心理能力的作用下,直接地吸收知識。

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交流。兒童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他們的這種心理類型,就是我們所說的“有吸收力的心靈。”

從這個片子當中,我看到孩子是在充滿關愛和鼓勵之下,在用“有吸收力的心靈”完成一次次自我成長,自我發展,自我突破~

讓我們給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鼓勵,以及帶著愛的放手吧,他們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富有能力,充滿智慧!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注:本文內容為言言媽媽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父母這麼做,給了孩子創造奇蹟的可能!

#聰明孩子養成記#

#家庭教育#

#生命早期1000天#

#每天聊點育兒經#

#教育大家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