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點擊上方↑"鎮坪團縣委"關注我!鎮坪團縣委
3月21日,
是 “春分”節氣。
有句諺語:“春分秋分,晝夜平分”
說的是春分和秋分這一天,
正是太陽直射赤道的日子。
從“春分”開始,北半球白晝的時間漸長,
而南半球夜晚的時間開始越來越久。
對農民伯伯來說,
春分是開始播種的日子。
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溫度達到10℃上下,
空氣開始溼潤,江南進入前汛期,雨水開始增加;
西北、東北、華北北部處於冬春交接,
風也開始多了起來。
在古代,春分是個相當重要的祭日,
北京朝陽門外有個日壇公園,
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來這祭祀“大明神”,
也就是祭祀太陽的地方。
傳說春分這一天地球磁場最平穩,
可以將雞蛋立起來,
於是在4000年前的人就有在春分“立蛋”的愛好。
其實,只要擺得穩,
一年什麼時候都能把雞蛋立起來,
和“春分”沒有半毛錢關係~
從小我們就學會了二十四節氣歌:
還能背下來的,送你一朵小紅花。
會背二十四節氣歌,
也知道有哪二十四個節氣,
但是問起二十四節氣從哪來,怎麼來?
估計大多數人都不太清楚~
我們知道,地球圍著太陽公轉,
轉一圈,就是一年,這個圈就叫黃道。
古人把這一圈分成了24份,
每轉動15°就是一個節氣,
以立春為起點,大寒為終點,
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古人發明二十四節氣,
是為了放假用的嗎?”
很遺憾,並不是。
古代中國是農耕民族,
以種田為生,靠天吃飯,
就得像大明星身邊的小助理一樣,
摸清老天爺的脾氣。
怎麼摸?
靠年復一年一年對日月冷暖的觀察,
和精密的測量工具“土圭”。
雖然這東西和“日晷”一樣,
都是靠影子的長短來記錄時間,
可功用途卻不一樣。
土圭,用來記錄一年的四季,
日晷,用來記錄每天的時辰,
相當於一個是年曆,一個是時鐘,
別搞混~
最早的人們只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
使用土圭後發現,
在每年都會有影子最長和最短的一天。
影子最長的一天就叫“冬至”,
一年中這一天黑夜最長,白晝最短;
影子最短的一天就叫“夏至”,
這一天黑夜最短,白晝最長。
他們又發現,
一年中,只有兩天是日夜一樣長的,
於是,在春季裡那天的就叫“春分”,
秋季裡那天就叫“秋分”。
接著又有了“四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代表著四季的開始日期。
有了這八大節氣,
古人開始玩上癮了,
才八個節氣不過癮,也不好聽,
到了西漢,人們又研究出更多的氣候特點。
於是一年被分為了24個節氣,
平均每個月有兩個節氣,
包含四季變化、氣溫特點、雨水狀況、物候等。
二十四節氣在西漢著作《淮南子·天文訓》中第一次被記錄
既然是服務於農業,
那每個節氣就要有他們的指導作用,
比如立春要春耕備種,是一年農事的開始;
雨水過後,是開始植樹,果樹嫁接最好時節;
芒種,是農村最忙的日子,
到今天還有不少在城市打工的農民朋友們,
在這個時候都要請假回家收麥子。
總之二十四節氣在古代相當於一本《務農指南》,
也是古人給自己制定的KPI,
只要老天爺不鬧脾氣,按著節氣操作,
基本都能完成績效考核,有不錯的收成。
“二十四節氣,準嗎?”
額……這個,
其實也要看位置。
我們說了,
二十四節氣中包含了氣象和物候信息,
是為了指導農作而誕生的,
但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氣候變化多樣,
除了中原區域以外,
既有受高原山地氣候影響的西藏,
又有受熱帶季風影響的海南,
二十四節氣在這些地區就沒有什麼太大變化。
二十四節氣發源於黃河流域,
這個地區處於中緯度地帶,
四季特徵明顯,
所以按照節氣變化來進行務農工作,更靠譜。
而在我國南北兩端的地方,
四季變化沒那麼明顯,
自然對二十四節氣就沒那麼感冒了。
比如北方人冬至要吃餃子,
因為這裡冬天冷到能把耳朵凍掉,
餃子形狀又有點像耳朵,
所以吃餃子有保住耳朵的寓意~
跟吃核桃能補腦一個意思,都是因為外形接近~
但在海南三亞的冬天,
凍掉耳朵?開什麼玩笑?
我們還在海里泡澡呢~
4月初的清明是江南地區踏青的最好時間,
而在我國最北的黑龍江,
供暖剛剛結束……
“二十四個節氣,
憑什麼只有‘清明’放假?”
我也想每個節氣都放假,
可惜……
其實把清明氣當“節日”,
早在2500年前的周朝就開始了。
在清明節氣前後,
中原地區的氣溫開始穩定回升,
大地一片春意,
人也顯得格外有精神。
對於農民伯伯來說,
這時才是一年的起始點,
為了當年有好收成,
古人就選在這個節氣進行祭祀和祭祖,
希望先人能夠保佑子孫後代平安富足。
對於現代人來說,
清明節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意義:
2008年開始,
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
“到今天,
二十四節氣還有什麼價值?”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在沒有任何科技和天文知識基礎的條件下,
靠古人幾代人的肉眼觀察,
愚公移山的意志,
才創造了這個流傳到今天的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和大自然的交流方式,
古人信奉“天人合一”,
一切人事應該順從宇宙萬物的規律,
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二十四節氣既是一種索取的工具,
同時也是對大自然的尊重。
二十四節氣,是時間的力量
人們在二十四節氣中懂得瞬時而生。
按照季節穿衣進食,按照節氣務農耕作,
春天播種,秋天收穫,
其他的全部交給時間。
2016年11月30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
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
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作名錄。
雖然進入了非遺名錄,
但全世界還是有很多人對中國非遺文化,
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
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是每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現在,“中華少年說”活動邀請你,
講述中國故事,做中國非遺文化傳播的使者。
8月,和“中華少年說”一起到英國倫敦,
將中國非遺講給國外的小朋友聽,
講給世界聽!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