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公報發佈

本報訊(記者 芳旭)4月28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與青海省氣象局聯合發佈《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公報(2019年)》,基於衛星遙感和氣象數據,省氣象局對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園區植被生態質量、荒漠化土地、牧草物候及產量、積雪面積及日數、土壤含水量等進行了監測及氣象條件影響分析,公報顯示,2019年園區年平均氣溫為-2.0℃,年降水量516.9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318.7 小時,與近十年平均相比,園區年平均氣溫偏低,年降水量偏多。由此可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展以來,植被生態質量趨好,固碳釋氧量增加,黃河源湖泊面積增大,水源涵養能力提升。

三江源國家公園位於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由長江源園區、黃河源園區、瀾滄江源園區組成,總面積為12.31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公告》顯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展以來的生態狀況評估為: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開展後(2016~2019年)與開展前十年平均(2006~2015年)相比,園區植被生態質量整體改善,固碳釋氧量增加;扎陵湖和鄂陵湖水體面積增大。園區植被生態質量較近十年平均整體略偏好,2000年以來園區植被生態質量總體趨好。園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佈在長江源園區西北部,在瀾滄江源園區和黃河源園區有零星分佈,以輕度荒漠化為主。

與近十年相比,三江源地區大凍土深度平均整體持平略減;園區典型湖泊面積整體增大,局部湖泊形成高原湖鏈;荒漠化土地面積基本持平,重度和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草地生育期長度平均略延長,草地長勢年景評價綜合評定為“平年”;園區積雪面積增加3.4倍、積雪日數整體偏多,平均偏多18天;夏季土壤墒情總體持平,長江源園區中部、瀾滄江源園區中南部和黃河源園區中部土壤墒情明顯偏好。

三江源國家公園作為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我國國家公園建設的重大實踐,是綠色中國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省氣象局將進一步發揮優勢,持續動態提供全方位的生態氣象服務,助力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為把三江源國家公園打造成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靚麗名片貢獻“氣象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