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和金山寺以及雷峰塔的恩怨(周星)


《白蛇傳》和金山寺以及雷峰塔的恩怨(周星)

“千年等一回,我無悔啊.......西湖的水,我的淚,我情願和你化作一團火焰......”,1992年播出的中國經典歌舞神話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紅遍大江南北,讓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再次風靡全國。很多人開始痴迷《白蛇傳》的故事,去遊覽與《白蛇傳》有關的景點,甚至還有人專門探究《白蛇傳》的歷史原型。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白蛇傳》故事發生的地點都在吳越之地。筆者撰寫此文的目的就是探究《白蛇傳》和金山寺以及雷峰塔之間的關係。

《白蛇傳》

《白蛇傳》傳說源遠流長,家喻戶曉,是中國四大漢族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牛郎織女》)。《白蛇傳》這個故事源於唐傳奇《白蛇記》或《西湖三塔記》,初見於明朝馮夢龍所著的《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據《警世通言》記載:傳說南宋紹興年間,有一千年修煉的蛇妖化作美麗女子叫白素貞,及其侍女青青(也稱小青、青魚、青蛇)在杭州西湖與藥店主管許宣(或名許仙)邂逅,同舟避雨,一見鍾情,白蛇逐生慾念,欲與書生纏綿,乃嫁與他。遂結為夫妻。婚後,經歷諸多是非,白娘子屢現怪異,許不能堪。鎮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贈許一缽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後,顯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魚。法海遂攜缽盂,置雷寺峰前,令人於其上砌成七級寶塔,名曰雷峰,永鎮白、青於塔中。眾僧買龕燒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許宣臨去世時,亦有詩八句,留以警世,詩曰:祖師度我出紅塵,鐵樹開花始見春。化化輪迴重化化,生生轉變再生生。欲知有色還無色,須識無形卻有形。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明人陳六龍編《雷峰塔傳奇》。清人著有《義妖傳》彈詞。《白蛇傳》在清代成熟盛行,後世根據此傳說又添加了一些的情節,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眾的口味,得以流轉至今,內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時的鎮江市。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 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還有可愛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可以這麼說,《白蛇傳》堪稱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

建國以後,《白蛇傳》多以戲曲的形式出現在舞臺上。1950年,著名戲曲作家田漢先生將傳統神話劇《白蛇傳》改編為25場京劇《金缽記》;1953年再度修改劇本,恢復原劇名《白蛇傳》,都突出了反對封建主義的主題,發展了故事的神話色彩,唱詞流暢優美。現在常演的京劇《白蛇傳》都是按田漢本演出。從白蛇、青蛇下山遊湖起,到青蛇毀塔、白許團圓止,中間包括結親、酒變、盜草、上山、水斗、斷橋、合缽等情節。改編時前面捨去了白蛇收青蛇的《雙蛇鬥》,中間捨去了青蛇《盜庫銀》,後面捨去了許仕林祭塔的《雷峰塔》。

從1962年開始,《白蛇傳》被開始搬上熒屏,從邵氏出品的趙雷版《白蛇傳》一直到2015年石泰銘版《大話蛇仙》,《白蛇傳》的故事是已經婦孺皆知,深入人心了。

關於《白蛇傳》的主人公許仙,在明清小說中均稱為“許宣”,到了民國中期,才被改名為“許仙”。這名字的一改,背後折射出的寓意,又值得我們去好好探究一番了。


《白蛇傳》和金山寺以及雷峰塔的恩怨(周星)

金山寺

眾所周知,《白蛇傳》故事發生地在浙江杭州,卻又為何和鎮江金山寺扯上關係了呢?這正是本節所探討的重點。

金山寺,是鎮江金山上一座寺廟。金山,在古代原是屹立於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與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勢,為南北來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鎮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而聞名,被稱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間,才開始與南岸陸地相連,於是“騎驢上金山”曾盛行一時。金山寺,全稱為“金山嘉祐禪寺”,因傳說金山寺所處的黑山有黃金而得名,始建於東晉年間。金山寺寺門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櫛比,亭臺相連,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閣、妙高臺、楞伽臺、慈壽塔等景觀。

據考證,《西遊記》中唐僧的出家地就是金山寺。因為《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曾多次遊覽鎮江金山寺,並留下詩文。這是有史料記載吳承恩到過的唯一一個“金山寺”,詩文中流露出了作者對金山寺的喜愛之情,那麼作者在此後的創作中把這樣一個“夢繞”的禪寺定位唐僧的出家之地,也是不無可能的。其二,《西遊記》中金山寺在“江州”,而鎮江就在長江邊,金山在當時也是長江入海口的小島,故唐僧的小木板可以飄到金山寺,故在第十一回中有"海島金山有大緣,遷安和尚將他養"的詩文。此外,在書中第八回的附錄“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仇報本”有這樣一段“劉洪道:‘這江州有個金山寺、焦山寺,聽你在那個寺裡去。’”,裡面提到了”焦山寺“,這也和鎮江的實際情況相符合,故可推斷《西遊記》中的”江州“便是現在的鎮江,”金山寺“便是現在的“鎮江金山寺”。所以,金山寺自古就是聞名遐邇的古寺。

筆者認為,金山寺之所以和《白蛇傳》扯上關係,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法海。《白蛇傳》的法海自然不用多說,但在歷史上確有法海其人。歷史上的法海乃是唐朝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當時皇子得惡疾,看盡名醫均不奏效,裴休送自己的兒子代皇子出家,密印寺主持靈佑禪師為他的兒子賜號“法海”。拜在當時禪門溈仰宗創始人‘靈佑禪師’足下為弟子。古來禪林的說法,裴文德剃度時獲賜法名“法海”,人稱法海禪師。後來法海來到鎮江後,在一次挖地基時,意外挖到一個黃金鎰(鎰:音‘議’,古代重量單位,20兩為一鎰),法海禪師決定將其上交鎮江太守。太守李琦將此事奉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感動,敕令將黃金直接撥發給寺院常住,作為朝廷供養,修建寺院,並敕寺院名金山禪寺。法海禪師成為金山禪寺開山初祖。在寺院完工以前,禪師一直在金山寺側的一個山洞中禪修,後來成為遠近聞名的禪窟,是頗有影響的‘法海禪師禪修洞’。經過漫長的艱苦創建,金山禪寺最後圓滿建成,成為江南地區佛教界最大的禪宗叢林,名震古今。法海禪師也被親切地稱作金山寺的“開山裴祖”。在歷史上,法海禪師是苦行得道、受到整個江蘇地方民眾敬仰的開山祖師,從來沒有拆散過別人家庭的歷史說法。

既然是如此一位得道高僧,為何又和《白蛇傳》扯上關係,成為了一個如此負面的形象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歷史的原型。根據《金山志》記載:“蟒洞,右鋒之側,幽峻奇險,入深四五丈許。昔出白蟒噬人,適裴頭陀驅伏。”即裴頭陀(法海禪師)初來金山時,寺廟傾毀,雜草叢生,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法海禪師驅伏白蟒,將白蟒趕入江中而不再害人。還有據《高僧傳》記載,在法海禪師來到鎮江的八十多年前,有一位名叫靈坦的高僧,是武則天的侄孫,他曾做過太子通事舍人,後出家為僧。靈坦曾在金山的蟒洞中驅走一條白色巨蟒。後來,人們將這些與金山寺和法海禪師有關的人和事進行藝術的整合,加以虛構,逐漸形成了家喻戶曉的漢族民間故事。第二,特殊的人物和地理位置。金山寺在鎮江西北部的金山上,是中國佛教禪宗名寺。法海禪師歷史上又確有其人,借名人名地增加傳說的“真實性”,這是司空見慣的。最為重要的是歷史上的鎮江與杭州的聯繫是相當頻繁的,在宋明時,但凡是長江沿岸走水路的人去杭州的,莫不以鎮江為中轉點、歇腳站。而當時以絲茶聞名的杭州已經盛極一時,各路商人爭著要來。行商們本來就是漢族民間說書藝人“兜售”的對象,把客人熟悉的事物拉進說書的內容裡,想來也就順理成章了。

千百年來,金山寺因《白蛇傳》更加聞名,而法海卻因《白蛇傳》背上了千古罵名,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尤其是一曲《法海你不懂愛》,更是折射出整個社會的對於宗教文化的一種扭曲。我覺得作為佛教界的一些人士,應該站出來給人民群眾還原一個真實的法海,應該將歷史上的法海和《白蛇傳》中的法海區別開來,塑造一個正面的法海,讓大家更瞭解佛教文化,傳遞社會正能量。

《白蛇傳》和金山寺以及雷峰塔的恩怨(周星)

雷峰塔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關磚塔,古人更多地稱之為 “黃妃塔”。它是由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雷峰塔遭到戰亂的嚴重損壞,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重修,建築和陳設重現金碧輝煌,特別是黃昏時與落日相映生輝的景緻,被命名為“雷峰夕照”(李嵩《西湖圖》),列入西湖十景。南宋以後,“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遊賞最受青睞的名勝之一。明嘉靖年間(1522-1566),入侵東南沿海的倭寇圍困杭州城,縱火焚燒雷峰塔,災後古塔僅剩磚砌塔身,通體赤紅,一派蒼涼、凝重風貌。明末杭州名士聞啟祥曾將其與湖對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評說:“湖上兩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此說一出世人稱是。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磚砌塔身呈現的殘缺美以及與《白蛇傳》神話傳說的密切關係,成為西湖十景中為人津津樂道的名勝,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也多次前來遊覽和品題,“雷峰夕照”名播遐邇。如清雍正年間成書的《西湖志》這樣讚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巋然獨存,磚皆赤色,藤蘿牽引,蒼翠可愛,日光西照,亭臺金碧,與山光倒映,如金鏡初開,火珠將附。雖赤城枉霞不是過也。”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漢族民間盛傳雷峰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的特異功能,因而屢屢遭到盜挖。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塔身終於轟然坍塌,部分塔磚中秘藏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面世,“雷峰夕照”勝景卻從此名存實亡。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議論,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這座著名古塔。2002年10月25日,雷峰塔重建竣工落成。

雷峰塔何以又跟《白蛇傳》結下不解之緣呢?據傳,杭州西湖斷橋下曾有一條白蛇,經常出來禍害人,而雷峰塔有“辟邪”、“宜男”、“利蠶”的特異功能,所以杭州人很自然地把白蛇和雷峰塔聯繫在了一起。作為經典的《白蛇傳》自然而然把雷峰塔連在一起了。所以,說起《白蛇傳》,我們很自然會想起雷峰塔,想起故事裡法海的一句偈語:西湖水乾,雷峰塔倒。到了近代,雷峰塔幾乎成為了封建的象徵,人人都期待雷峰塔倒掉,以至於雷峰塔終於倒掉後,一批五四文化闖將不禁由衷歡呼,魯迅先生更是對之一論再論。所以著名學者餘秋雨說:雷峰塔只是一個歸結性的造型,成為一個民族精神的愴然象徵。

綜上所述,《白蛇傳》故事背後所折射的出來是一個封建禮教逐步奔潰的過程,也是婦女追求自由幸福的艱難歷程。在筆者看來,我們今天探究《白蛇傳》,不應該僅僅把目光停留在它的社會意義上,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白蛇傳》所折射出來的是豐富中華文化內涵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這一點,更值得我們去追求和探索。同時,它也是深邃的吳越文化的一個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