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和金山寺以及雷峰塔的恩怨(周星)


《白蛇传》和金山寺以及雷峰塔的恩怨(周星)

“千年等一回,我无悔啊.......西湖的水,我的泪,我情愿和你化作一团火焰......”,1992年播出的中国经典歌舞神话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红遍大江南北,让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再次风靡全国。很多人开始痴迷《白蛇传》的故事,去游览与《白蛇传》有关的景点,甚至还有人专门探究《白蛇传》的历史原型。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白蛇传》故事发生的地点都在吴越之地。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就是探究《白蛇传》和金山寺以及雷峰塔之间的关系。

《白蛇传》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汉族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这个故事源于唐传奇《白蛇记》或《西湖三塔记》,初见于明朝冯梦龙所著的《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据《警世通言》记载:传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青青(也称小青、青鱼、青蛇)在杭州西湖与药店主管许宣(或名许仙)邂逅,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遂结为夫妻。婚后,经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不能堪。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许一钵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众僧买龛烧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许宣临去世时,亦有诗八句,留以警世,诗曰: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明人陈六龙编《雷峰塔传奇》。清人著有《义妖传》弹词。《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后世根据此传说又添加了一些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众的口味,得以流转至今,内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 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可以这么说,《白蛇传》堪称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

建国以后,《白蛇传》多以戏曲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1950年,著名戏曲作家田汉先生将传统神话剧《白蛇传》改编为25场京剧《金钵记》;1953年再度修改剧本,恢复原剧名《白蛇传》,都突出了反对封建主义的主题,发展了故事的神话色彩,唱词流畅优美。现在常演的京剧《白蛇传》都是按田汉本演出。从白蛇、青蛇下山游湖起,到青蛇毁塔、白许团圆止,中间包括结亲、酒变、盗草、上山、水斗、断桥、合钵等情节。改编时前面舍去了白蛇收青蛇的《双蛇斗》,中间舍去了青蛇《盗库银》,后面舍去了许仕林祭塔的《雷峰塔》。

从1962年开始,《白蛇传》被开始搬上荧屏,从邵氏出品的赵雷版《白蛇传》一直到2015年石泰铭版《大话蛇仙》,《白蛇传》的故事是已经妇孺皆知,深入人心了。

关于《白蛇传》的主人公许仙,在明清小说中均称为“许宣”,到了民国中期,才被改名为“许仙”。这名字的一改,背后折射出的寓意,又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究一番了。


《白蛇传》和金山寺以及雷峰塔的恩怨(周星)

金山寺

众所周知,《白蛇传》故事发生地在浙江杭州,却又为何和镇江金山寺扯上关系了呢?这正是本节所探讨的重点。

金山寺,是镇江金山上一座寺庙。金山,在古代原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于是“骑驴上金山”曾盛行一时。金山寺,全称为“金山嘉祐禅寺”,因传说金山寺所处的黑山有黄金而得名,始建于东晋年间。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妙高台、楞伽台、慈寿塔等景观。

据考证,《西游记》中唐僧的出家地就是金山寺。因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多次游览镇江金山寺,并留下诗文。这是有史料记载吴承恩到过的唯一一个“金山寺”,诗文中流露出了作者对金山寺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在此后的创作中把这样一个“梦绕”的禅寺定位唐僧的出家之地,也是不无可能的。其二,《西游记》中金山寺在“江州”,而镇江就在长江边,金山在当时也是长江入海口的小岛,故唐僧的小木板可以飘到金山寺,故在第十一回中有"海岛金山有大缘,迁安和尚将他养"的诗文。此外,在书中第八回的附录“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有这样一段“刘洪道:‘这江州有个金山寺、焦山寺,听你在那个寺里去。’”,里面提到了”焦山寺“,这也和镇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故可推断《西游记》中的”江州“便是现在的镇江,”金山寺“便是现在的“镇江金山寺”。所以,金山寺自古就是闻名遐迩的古寺。

笔者认为,金山寺之所以和《白蛇传》扯上关系,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法海。《白蛇传》的法海自然不用多说,但在历史上确有法海其人。历史上的法海乃是唐朝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当时皇子得恶疾,看尽名医均不奏效,裴休送自己的儿子代皇子出家,密印寺主持灵佑禅师为他的儿子赐号“法海”。拜在当时禅门沩仰宗创始人‘灵佑禅师’足下为弟子。古来禅林的说法,裴文德剃度时获赐法名“法海”,人称法海禅师。后来法海来到镇江后,在一次挖地基时,意外挖到一个黄金镒(镒:音‘议’,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法海禅师决定将其上交镇江太守。太守李琦将此事奉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敕令将黄金直接拨发给寺院常住,作为朝廷供养,修建寺院,并敕寺院名金山禅寺。法海禅师成为金山禅寺开山初祖。在寺院完工以前,禅师一直在金山寺侧的一个山洞中禅修,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禅窟,是颇有影响的‘法海禅师禅修洞’。经过漫长的艰苦创建,金山禅寺最后圆满建成,成为江南地区佛教界最大的禅宗丛林,名震古今。法海禅师也被亲切地称作金山寺的“开山裴祖”。在历史上,法海禅师是苦行得道、受到整个江苏地方民众敬仰的开山祖师,从来没有拆散过别人家庭的历史说法。

既然是如此一位得道高僧,为何又和《白蛇传》扯上关系,成为了一个如此负面的形象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历史的原型。根据《金山志》记载:“蟒洞,右锋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即裴头陀(法海禅师)初来金山时,寺庙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禅师驱伏白蟒,将白蟒赶入江中而不再害人。还有据《高僧传》记载,在法海禅师来到镇江的八十多年前,有一位名叫灵坦的高僧,是武则天的侄孙,他曾做过太子通事舍人,后出家为僧。灵坦曾在金山的蟒洞中驱走一条白色巨蟒。后来,人们将这些与金山寺和法海禅师有关的人和事进行艺术的整合,加以虚构,逐渐形成了家喻户晓的汉族民间故事。第二,特殊的人物和地理位置。金山寺在镇江西北部的金山上,是中国佛教禅宗名寺。法海禅师历史上又确有其人,借名人名地增加传说的“真实性”,这是司空见惯的。最为重要的是历史上的镇江与杭州的联系是相当频繁的,在宋明时,但凡是长江沿岸走水路的人去杭州的,莫不以镇江为中转点、歇脚站。而当时以丝茶闻名的杭州已经盛极一时,各路商人争着要来。行商们本来就是汉族民间说书艺人“兜售”的对象,把客人熟悉的事物拉进说书的内容里,想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千百年来,金山寺因《白蛇传》更加闻名,而法海却因《白蛇传》背上了千古骂名,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尤其是一曲《法海你不懂爱》,更是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对于宗教文化的一种扭曲。我觉得作为佛教界的一些人士,应该站出来给人民群众还原一个真实的法海,应该将历史上的法海和《白蛇传》中的法海区别开来,塑造一个正面的法海,让大家更了解佛教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

《白蛇传》和金山寺以及雷峰塔的恩怨(周星)

雷峰塔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古人更多地称之为 “黄妃塔”。它是由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雷峰塔遭到战乱的严重损坏,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重修,建筑和陈设重现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李嵩《西湖图》),列入西湖十景。南宋以后,“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游赏最受青睐的名胜之一。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纵火焚烧雷峰塔,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通体赤红,一派苍凉、凝重风貌。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其与湖对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西湖十景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连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也多次前来游览和品题,“雷峰夕照”名播遐迩。如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汉族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屡屡遭到盗挖。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塔身终于轰然坍塌,部分塔砖中秘藏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面世,“雷峰夕照”胜景却从此名存实亡。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议论,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这座著名古塔。2002年10月25日,雷峰塔重建竣工落成。

雷峰塔何以又跟《白蛇传》结下不解之缘呢?据传,杭州西湖断桥下曾有一条白蛇,经常出来祸害人,而雷峰塔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所以杭州人很自然地把白蛇和雷峰塔联系在了一起。作为经典的《白蛇传》自然而然把雷峰塔连在一起了。所以,说起《白蛇传》,我们很自然会想起雷峰塔,想起故事里法海的一句偈语:西湖水干,雷峰塔倒。到了近代,雷峰塔几乎成为了封建的象征,人人都期待雷峰塔倒掉,以至于雷峰塔终于倒掉后,一批五四文化闯将不禁由衷欢呼,鲁迅先生更是对之一论再论。所以著名学者余秋雨说: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怆然象征。

综上所述,《白蛇传》故事背后所折射的出来是一个封建礼教逐步奔溃的过程,也是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的艰难历程。在笔者看来,我们今天探究《白蛇传》,不应该仅仅把目光停留在它的社会意义上,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白蛇传》所折射出来的是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去追求和探索。同时,它也是深邃的吴越文化的一个缩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