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是幸福家庭的頂配!

被儀式感"餵養"長大的孩子,會在一個被寵愛、被在意的環境中收穫最好的幸福。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和快樂、家庭的幸福和安全感。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儀式感,是幸福家庭的頂配!


幾天, 有這樣一則新聞讓人很感動:


儀式感,是幸福家庭的頂配!

對小女孩來說,它不僅是一份濃濃的愛,也是一種充斥著幸福的儀式感。

有心理學家說,孩童時期需要"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儀式感蘊含著每一種營養,讓孩子在愛和幸福的包圍下,獲得更多向前的力量。

1、儀式感是孩子最好的禮物

儀式感,是幸福家庭的頂配!


新聞中的小女生,她的生日要四年才能過一次, 她很想和別的小朋友一起過生日。


於是她給校長寫了一封信說:"我可不可以28號和同學一起吃一次蛋糕。"


儀式感,是幸福家庭的頂配!


校長看到信之後,不僅滿足她的願望,還給了她一封回信:

儀式感,是幸福家庭的頂配!

就這樣,在全班同學的祝福下,她過了一次特別的生日,品嚐到了特意為她準備的蛋糕。

如果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這樣充滿儀式感的驚喜,會讓他感覺到被重視與寵愛。

給孩子一定的儀式感,它會對孩子催生多種強烈的自我暗示,會有正能量在孩子內心生根發芽。


儀式感,是幸福家庭的頂配!

真正的富養,並不是用金錢堆出來的"富",而是讓孩子真正切切感受到,父母用心,用情,用溫暖來滋養孩子的成長,這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儀式感,是幸福家庭的頂配!


2、儀式感,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維持良好親子關係的秘訣就是,在這個家裡能夠一代代有效地傳承家庭裡的"儀式感"。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對儀式感有著很深的誤解。

有一種父母認為:孩子還小,能懂什麼,儀式感就是一種矯情。


還有一種父母:孩子想要儀式感,就不惜一切代價滿足孩子。也並不是形式,而是通過用心準備的細節,讓他感覺感到被重視。孩子眼中的儀式感,更多的是來源於生活。

儀式感對孩子來說,它不是矯情,而是孩子的情感需要。

如果一個家庭缺少儀式感,對孩子而言是失望中帶著愛的缺失。

在《請回答1988》裡有這樣一個情節:

德善的生日和大姐的生日捱得很近,所以每一次她的生日都是和大姐一起過的。

每次生日都是大姐吹完蠟燭以後,再幫她點上新的讓她許願,就相當於過生日了。


儀式感,是幸福家庭的頂配!

但其實德善心裡一點也不開心,因為她想過一個單獨的生日。

於是,那一天她大發脾氣,說出了自己積壓已久的抱怨:為什麼總是欺負我,我是隨便對待都無所謂的人嗎?

儀式感,是幸福家庭的頂配!

一邊說,一邊哭,特別傷心。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

儀式感是孩子把渴望的情緒放大,讓他充分感知父母的愛。

當缺少儀式感時,孩子無法對"幸福"和"快樂"產生敏感的感知,會讓孩子的成長變得內向壓抑,思維也變得侷促,甚至會讓孩子自卑。

所以,孩子渴望儀式感,其實渴望的是愛和安全感。


3、有儀式感,孩子才會更幸福

有調查顯示:家庭傳統儀式帶給孩子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

有一位父親在女兒每年開學的第一天,都會採訪她,一直持續了12年,直到高中畢業,並用拍攝的方式記錄了下來。鏡頭裡的女兒:畫畫,和同學吃冰淇淋,與爸爸不開心的事,女兒出現的煩惱,願望,和最期待的事……

每一年,採訪結束之後,爸爸都會和女兒說一句"我愛你",而女兒不管是懵懂時,還是叛逆時,都會回應爸爸"我愛你"。

因為父親這份小小的儀式感,讓女兒感受到父愛,倍感幸福的她笑得特別開心。

儀式感,是幸福家庭的頂配!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因為要珍惜每一次和家人擁抱的機會,要讓彼此知道,我們互相在乎對方。

有個特定時間的儀式,會讓這個時刻和這個人,在我們心裡變得更加重要。"

是啊,看似簡單的小細節,飽含的卻是父母的愛和在乎。

被儀式感"餵養"長大的孩子,會在一個被寵愛,被在意的環境中收穫更大的幸福。

這才是最好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