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圆则润,势疾则涩——若能悟到书圣王羲之的至理名言,境界必高

力圆则润,势疾则涩——若能悟到书圣王羲之的至理名言,境界必高

笔势论的缘起(七)

文/大可先生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讲的是中锋用笔。清代王澍《论书剩语》云:“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用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施无不当矣。”中锋的首要标准是藏锋,即“藏头护尾”,唐代徐浩说:“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历史上几乎所有与此不合的都成了禁忌,被斥为“败笔”、“病笔”云云。

力圆则润,势疾则涩——若能悟到书圣王羲之的至理名言,境界必高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影响极为深远,书史上广为流传的“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等都是中锋用笔的形象描述。而后来有人甚至强调书法用笔必须“笔笔中锋”,注意:蔡邕从未主张过“笔笔中锋”,他只强调“常”,这就说他并未否定“变”,所以它与“出锋”、“侧锋”并不矛盾。

力圆则润,势疾则涩——若能悟到书圣王羲之的至理名言,境界必高

文中直接以“势”命名的有两条——“疾势”、“涩势”,而其他七条虽没有冠以“势”字,亦无不表现出“力”的内容,并始终以运动着的力——“势”将这九条统一起来,所以统称《九势》。“疾势”与“涩势”是《九势》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疾”就是疾速,快的意思,蔡邕认为在“啄”、“磔”以及“竖笔紧趯”的时候用之。“涩”并非“慢”,它指点画行笔过程中审慎地用力,逆势而进,使毫颖行墨留得住而产生迟涩的笔势。“涩”在于“紧、駃、战、行”。总之,“涩”必然以笔毫与纸张的摩擦为基础。疾、涩既是两种不同的笔法,更是两种互异的笔势。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云:“力圆则润,势疾则涩”,指出了如果笔势疾速,则点画就容易出现涩重的艺术效果。孙过庭《书谱》也有“遣不恒疾”和“留不常迟”的经验,其中“遣”与“留”实际上是对“疾”和“涩”的阐释。“疾”与“涩”是用笔中极难统一的一对矛盾,一方面,用笔快则笔画易流于浮滑而势必不能涩;另一方面,用笔太慢则笔势易流于凝滞而势则不能疾,只有疾涩相辅相成,才能做到所谓“势疾则涩”的艺术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书法艺术笔墨形象造型的千万气象。

力圆则润,势疾则涩——若能悟到书圣王羲之的至理名言,境界必高

综上所述,崔瑗的《草势》精辟地指出了草书的产生乃是顺应历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这种观点与赵壹“非”草书的观点迥然有别。并且,它还准确概括了草书艺术的基本特色,如“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志在飞移”、“将奔未驰”等等。这不仅道出了草书的基本意象,而且指出了草书“居动以治静”(刘熙载语)的艺术特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已然触及到“笔势”的技法美学范畴,只是尚未明确提出与展开而已。这一重任终于在蔡邕身上得到落实,并付诸具体化。《九势》一文以“自然”为本,“阴阳”为纲,下启“形”、“势”二目。书法作品只有“形势出矣”,方称杰作。它既取决于“力”,又彰明于“势”,于是衍生出九种笔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对于每种笔势,《九势》皆给予详细阐述。它的价值在于:〈一〉提出“势”、“力”等范畴,既是汉代书法艺术追求阳刚之美的总结,亦是中国书法美学探讨的重点所在。〈二〉通篇概括性强,具有十分切实的可行性,故被历代书家学者奉为经典之作。汉代是“笔势”发展的滥觞,在它的深深影响下,迎来了魏晋时期的不断衍化。

力圆则润,势疾则涩——若能悟到书圣王羲之的至理名言,境界必高

#书法##书法经典##书法爱好者##敢不敢把字秀出来##行书爱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