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趣移情、不遠生活

風雅是春聽鳥聲,夏聽蟬,秋聽蟲聲,冬聽雪,是掃石月盈帚,濾泉花滿篩的心境。風雅是樓上看山,城頭看雪,燈前看月,舟中看霞,是不以奢為尚,只因趣移情的自在。


風雅是古鼎焚香,素麈揮塵,意思小倦,暫休竹榻,是帶雨種竹,無事鋤花的生活。風雅是山之光,水之聲,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韻致,美人之姿態,皆無可名狀,無可執著,卻足以攝夢召魂。


因趣移情、不遠生活


空間審美,並非於泥古盲從中來,亦非葉公好龍般附庸風雅,它是在現實的生活基礎上慕其古風,以自身修養擢其神韻而得來。師法古人,化為己用,才能生髮出雅緻的韻。一切無非自然而然,風雅是一種心境。


因趣移情、不遠生活


風雅這個美好而豐富的詞彙源自《詩經》,在古人的解釋中,風雅多指向個人的修養與情操,它必然是在案牘勞形之外,又有一點可以探究的雅人深致。這份情志,和貧富貴賤的干係不大,更在於心靈的歸屬,心有所住,便能從庸碌甚至混亂的生活中脫身。


可以見得,風雅是我們與世間萬物相處的方式,是一種生活的迴歸,也是我們本心的歸真。所以,它無關外物,無關世俗,只關乎自己的內心。


因趣移情、不遠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風雅是房間裡擺設的大書架,牆上掛的一幅水墨畫,桌上放的一床精緻古琴,興起時,泡一壺新鮮的茶葉,再燃一炷海南沉香。


但如果書與琴都成了擺設,茶與香都成了門面,那就是附庸風雅了,其實,真正的風雅並非來自外在巧飾,它是絕假純真的心靈底色,是一種生命的返璞歸真。


因趣移情、不遠生活


很長一段時間裡,自己也在刻意追求一種風雅的生活,希望自己和眾人不同,不世俗,不瑣屑。後來才懂得,真正的風雅,不但不是遠離生活的瑣屑,反而是扎到生活中去的。


風雅並非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一種不將就的生活態度,一種慢下來感知美好事物的細膩情懷。


因趣移情、不遠生活


“只恐深夜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那一晚東風嫋嫋吹來,吹散了雲彩,月亮便露了出來,揮灑出淡淡的清輝。花兒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裡,月光也灑向了院中的迴廊。害怕夜太深,花兒就此睡去,於是,可愛的東坡燃著高高的紅蠟燭,也不能放棄欣賞海棠花盛開的樣子。


想來,這份精緻而美好的情感,在今人的身上很難再覓。


因趣移情、不遠生活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科技發達、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我們過得是要比古人好多了,但丟失的東西也很多。比如,對細微之物的洞察力,對自然之美和日常之美的感知力,如今,我們當然不可能按照前人的方式生活,因為時代環境有極大不同。


因趣移情、不遠生活


但我們依舊可以在當下的生活中,去感知、去體會風雅之精神,重新給生活注入富有質感的細節。以素為絢,得溫潤與靜觀,小築四目見古湛;以真為本,得平淡與明道,斗室隨處滿幽曠。


風雅的種子,只有成長在生活的土壤裡,才會讓人收穫心性的踏實。只要以生活為依歸,平淡中也有大美。尋閒是福,適情為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