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件小事,就能看出李自成的軍事才能到底強不強

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秋,“是年三煞在西,宜靜不宜動”(黃曆語),崇禎朝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正執行得如火如荼,張獻忠被包圍在川、陝,羅汝才被包圍在湖北,李自成被包圍在商洛山,正應了“三煞“之說。然而,頗為諷刺的是:當朝崇禎皇帝也被包圍了,此時大半個中國包括湖廣、四川、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河北……無處不災荒,無處不叛亂,大股幾萬人,中股幾千人,小股幾百人的亂匪到處皆是。長江以南,蘇杭一帶的魚米之鄉也遇到旱災、不斷有百姓聚集成群,公然搶糧鬧事,形勢每況愈下,幾乎看不見一片淨土。各地奏請增兵加餉平叛的塘報雪片一般地飛到紫禁城,崇禎皇帝被層層包圍在其中……國事如焚,國庫如洗,年輕的朱由檢欲哭無淚,整日長吁短嘆,使盡解數加徵練餉。

從這件小事,就能看出李自成的軍事才能到底強不強

商洛山,位於陝西省東南部,這天,在商洛東南白河縣的小路上,開來了一小隊騎兵,這批人馬大約有五十多人,他們軍容不整,衣服多是破布裁剪而成,一看就不是正規軍,為首的是一個年紀大約三十上下的中年人,他戴著一頂西北農民常戴的白舊氈帽穿著一件破舊的青布長袍,但此人生得天庭飽滿,目光炯炯,雖然很瘦卻顯得氣宇不凡,他就是明末義軍中名氣最大的一股-闖王李自成。

幾天前,闖王得知明朝部隊因為拖欠軍餉,已經停止搜山盡剿,轉而原地駐紮。他意識到了這是突圍的好機會,於是立刻將部隊化整為零,分批撤出陝西,進入河南。此時他的部眾已不足千人,他將部隊分為三股,李過率領5百精兵作為主隊,保護老營和家屬。高一功率餘下400餘人作為疑兵轉向西南,迷惑官兵,而自己則率50輕騎,經白河縣到浙川邊境直入河南,這一招出其不意,當時負責圍剿的三邊總督鄭崇儉做夢也不會想到。

從這件小事,就能看出李自成的軍事才能到底強不強

由於早探明從白河縣到浙川三百里的路上都沒有明軍。李闖王率領的小隊騎兵很順利地就來到了荊紫關附近。讓人沒有料到的是,昨天荊紫關中突然來了八百名鄭崇儉的標營騎兵。為首的叫做鄭鴻達,正是鄭崇儉的親弟弟,他是奉命從襄陽押運五萬兩餉銀回西安,此人同農民軍作戰多年,為人陰險果決。在聽了當地鄉民的稟報後,認為這可能是農民軍的小股部隊,戰鬥力不強,殺了他們既能奪取幾十匹戰馬,又能立功受獎,於是當機力斷,立刻率400名騎兵往荊紫關小路摸去。

此時天剛剛亮,山霧愈來愈濃,根本不見人影。村落、樹林,完全被白霧遮住。李自成率領著一小隊人馬緩轡前行,很快到達一處岔路口,這裡只有一間破茅屋,廚中只有一口鐵鍋。闖王決定在這裡稍作休息,他讓手下趕快燒了半鍋開水,大家拿出乾糧打尖,拿豆料餵馬。簡單停歇之後,闖王正要重新上路。一個農民軍士兵所騎的戰馬突然拉了一泡屎,而此時,從西邊傳來了一隊馬蹄聲,十分緊急。很顯然,鄭鴻達的騎兵趕來了。儘管望不見對方的影子,但農民軍征戰多年,根據馬蹄聲很快判斷出這一支騎兵大約在幾百左右。親兵們因為敵眾我寡,紛紛催促闖王動身先走,他們斷後。闖王李自成不慌不忙,想了想,有了主意,他吩咐一個親兵趕快將灶中的餘火弄滅,熱水倒掉,重加一鍋冷水,然後再拿半瓢水澆在冒著熱氣的馬糞上,然後把馬上剩餘的豆料都倒在路口,等做完這一切,他讓幾十個親兵都下了馬,牽著馬慢慢走到半里外的小山上,趴在地上埋伏了起來。

鄭鴻達帶領的官軍騎兵很快到達了小茅屋,戰馬一看見地上的豆料立刻停了下來,爭先恐後地吃。軍中不發糧餉,這些戰馬平時也沒有好料可吃,只靠乾草充飢,所以一遇見豆料,停下來死活不肯走,整個山路都被堵住了。鄭鴻達眉頭一皺,略微猶豫一下,跳下馬,走進了茅屋。他揭開鍋蓋,用手一摸,鍋中的水沒有一點熱意;彎腰看看灶膛的火早已熄了。走出茅屋,忽然發現地上有泡馬屎,俯下身子去看,馬屎上竟然沒有一絲熱氣,顯然是早已冷卻了。於是他斷定這股農民軍早已走到很遠以外,只好沮喪地罵了幾句,帶領士兵扭頭回去了,而此時的李自成正在不遠處,靜靜地看著這一切,他只用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化解了一場危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孫子兵法.謀攻篇》

從這件小事,就能看出李自成的軍事才能到底強不強

臨危不懼,調度得當,闖王的軍事造詣從這件小事上可見一斑,在明末的軍事人才排列中,他絕對能佔據一個顯著的位置,軍事能力絕對是明末一流水平,長久以來,在各種網絡媒體上,李自成被定位成一個目光短淺,胸無點墨,志大才疏的草莽人物,是導致漢人王朝落入滿清異族的罪魁禍首,是近代中國衰敗的主要責任人。

這其實是犯了歷史虛無主義和歷史甩鍋主義的錯誤,在明末的那段時期,老百姓基本上處於活不下去的邊緣狀態,造反是最後的選擇,總不能活活等死吧,沒有李自成也會有張自成、王自成,至於滿清竊取了漢人江山,這是歷史的選擇,這也不是李自成起義的初衷。這些人總願意拿另一位農民起義領袖朱元璋來相比,認為李自成和朱元璋相比是天上地上,前者給後者提鞋都不配。這是典型的成王敗寇的思想,關於這些事情,我們要用目前網上很流行的一句話來做註腳—

“拋開幾率來談成功,都是耍流氓”!

我們可以看看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發生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做到成功建國的只有朱元璋一人,5000年啊!這幾率低得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像朱元璋這樣的人物,千古,唯此一人!李自成成不了朱元璋,根本不丟人,這只是正常現象,就好象大眾創業一樣,成為炮灰是必然的結果,成功的僅僅是個例。

反過來說,李自成能在明末幾百股起義軍中脫穎而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的成功絕不是偶然,他的軍事能力和政治素質在明末舞臺上絕對算得上是一號人物,尤其是在面對汪喬年、孫傳庭、傅宗龍這樣的明末良將時,能將他們逐一擊破,這充分體現了其軍事才能的卓越性。他絕不是韓復渠和張宗昌那樣目不識丁的草寇,比起黃巢,張角,陳勝吳廣這樣的起義領袖,李自成能力遠勝過他們。他最終的失敗,只是多方條件選擇的結果,歷史沒給他充分的時間和條件,而對手女真人實在太強,他手下也沒有幾個像樣的真正人才,讓他去重整山河開創基業也算是難為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