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那麼愛看《明星大偵探》?

以下內容不含劇透,請放心觀看。

為什麼我們那麼愛看《明星大偵探》?


昨天我為了把更新的《明星大偵探》刷完,一咬牙開了一個月的會員,終於得以看完第一案的結局。(雙十一剛剁的手隱隱作痛)
不得不說,明偵的劇本是一如既往地出色,每一輪蒐證都像是一個反轉,把之前剛剛建立起的東西一步步打破。
事實上,我一直覺得,與其說關注的是一個案件的發展,倒不如說是它裡面的人物故事更加吸引著我。
在《海上鋼琴師》一案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井邦和張二副這對兄弟的故事。
井柏然飾演的井邦,他覺得因為自己是家裡的次子,從小就不受父親的喜愛:每次練琴的時候,父親總是抱著自己的哥哥手把手地教,興致來了還會喂哥哥吃棉花糖。而自己只能站在一旁,很落寞地看著。
所以他一直都在拼命努力,希望有朝一日父親能多關注他一點。
但命運沒有厚待他,九歲那年輪船發生了意外,井邦和哥哥一起被刮到了海里,但這一次父親依然選擇第一時間救下了哥哥,心灰意冷的井邦隨風漂流,被另一戶人家救下收養。
父親的愛,成了井邦一生的執著,也構成了他對死者的殺人動機。(死者搶走了他唯一能和父親相認,證明自己身份的鑰匙。)

為什麼我們那麼愛看《明星大偵探》?


但在哥哥張二副的回憶裡,故事確是另一個樣子:
自己從小身體不好,所以想要練琴只能由父親帶著;棉花糖裡其實塞滿了藥物,這是父親哄他吃藥的方法。
弟弟失蹤之後,父親一直很內疚,還閉關把弟弟小時候哼出來的小調寫成了一首曲子,命名為《父與子》。
一個故事,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看到的也是不同東西,令人唏噓。

為什麼我們那麼愛看《明星大偵探》?


我一直認為,案件背後的真相固然重要,但故事背後所涉及的人性,掙扎以及痛苦,這些才是最貼近普羅大眾,能引起我們共鳴的東西。
也正是嫌疑人不同的經歷,把我們完完全全代入了到案件,被徐徐展開的真相牽動著我們對人物命運的擔心。
因為他們,就是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