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水而興 儒運交匯“運河之都”

倚水而興 儒運交匯“運河之都”

濟寧南陽古鎮

穿行濟寧城區中,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濟寧段幾經整修,皆用青石壘砌,兩岸綠樹成蔭,楊柳低垂,處處透著江南氣息。黛瓦粉牆的磚木結構,清一色的舊式門板店面,每一個簷角,每一塊店號牌匾,都沉澱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因水多靈動,因城多厚重。運河湯湯,浸潤著這座倚水而興的鄒魯之城;船行浩蕩,承載起幾百年商業興衰。

“一個制錢的仁義買賣”

行走河岸,彷彿穿過時光隧道,置身於河中舟船穿梭、兩岸商賈如雲的古代。京杭大運河改道濟寧並全線貫通後,作為運河中樞,凡“貿易於兩涯三吳者,聯檣大舶,必駐濟寧”,呈現出商業繁榮興旺的景象。綿延三百多年的玉堂醬園,就是一支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的儒商代表。

老濟寧人對玉堂醬園的記憶鮮活而深刻。“南門外,買賣忙,生意興隆數玉堂”,這首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民謠,生動記錄著這個經歷300餘年風風雨雨的玉堂醬園昔日的輝煌。

鄉下人到雜貨店打醋打醬油,往往習慣問一句“是不是玉堂家的”;玉堂的紅方腐乳是五分或一毛錢一塊零賣的,拿一隻碗去買,店家會把腐乳夾在碗裡,再淋上些許湯汁;家常炒菜,人們往往喜歡以玉堂黃醬爆鍋……這些生活中多年不變的細節,透露著這方土地上的人們對玉堂醬園的味覺情感。

4月17日,在位於濟鄒路1號的現代化的玉堂醬園生產基地裡,醬園的工人們正忙著倒翻醬缸裡醃製的一個個菜包。“這片醬缸一共有3000多隻,公司生產的所有醬菜都是從這些缸裡出來的。”玉堂醬園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何景春介紹,直到現在他們還保持著300年以來的傳統工藝,所以醬菜風味獨特。

“運河悠悠連千里,玉堂綿綿三百年”。何景春介紹,玉堂醬園百年品牌發展離不開大運河。京杭大運河開通後,濟寧成為江北著名的水陸碼頭,商賈雲集。創始人戴阿堂,自姑蘇沿運河北上到此後發現:“濟寧州、賽銀窩,生意興隆買賣多;南門口枕著運糧河,交通方便行商多”,遂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創建玉堂醬園。

在玉堂醬園文化展示廳內,有兩塊玉堂醬園金如意葫蘆招牌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正反面都有文字:進京腐乳、五香茶幹。何景春介紹,根據史料記載,這是為防偽而製作的招牌,共有四塊,目前僅剩兩塊,這招牌就是玉堂信用標誌。

濟寧受儒家文化影響最為深遠,與商業為重的運河文化碰撞結合,產生了獨特的儒商文化。清華大學教授陳來曾評價,傳統意義的儒商是亦儒亦商,他們受儒家思想的引導,追求對儒家思想的實踐。後來的商人,也受過儒家思想的引導,對儒家學派的價值觀十分認可並嚮往,因為儒家思想是指導如何做“人”的,如何做一個“好人”。

玉堂甘於做“一個制錢的仁義買賣”,老百姓只要拿一個銅錢,就能到玉堂買兩樣小菜,再滴上幾滴香油;還出資幫助地方翻修了濟寧州和曲阜的書院,讓書生有學可上。在乾隆年間經營不景氣時,大藥材商冷長連正是看中了玉堂的誠信,才敢於向玉堂一次性借出一千兩銀子。

誠信經營,才得以綿延日久。如今的玉堂醬園,雖然在不斷創新和探索的路上走得越來越遠,但產品的質量和工藝卻始終沒有變。“手藝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得恪守‘本分’,不能讓老品牌的聲譽毀在我們手裡。”何景春說。為了讓更多年輕人願意傳承老手藝,醬園創立了技師制度,根據平時表現評選技師,作為玉堂技藝的傳承人。技師有等級之分,等級越高,就會享受更高的待遇。

去年,玉堂醬園開設了天貓旗艦店,把現代工藝加入到部分產品的生產中,研究出低鹽口味產品。“疫情期間,在產量受限的情況下,線上訂單比往年同期翻了一倍。”何景春介紹,如今,玉堂醬園成為山東省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玉堂醬園為原型的山東梆子《運河老店》搬上舞臺。“我們計劃在原廠址上建設玉堂醬園博物館,讓遊客通過參觀博物館感受三百年玉堂文化,從中體味千年的運河文化、孔孟文化。”

汶上水脊講述的故事

京杭大運河山東段,由隋代開鑿的永濟渠和元代開鑿的濟州河、會通河連接而成,北連京冀,南通江浙,運河所過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是整個京杭大運河的制高點,號稱大運河“水脊”。

治水先治“脊”,千里大運河中,地勢高的濟寧一直是治理的重點。為了解決大運河水源保證通航,南旺分水樞紐工程自此興建。工程由戴村壩、小汶河、南旺分水石撥、節制閘共同組成,戴村壩攔截汶河水進入小汶河西行進入大運河,通過分水石撥使水七分向北流,進入漳、衛,三分向南流,進入黃、淮。

《汶上縣誌》有載,明永樂年間,“尚書宋禮尋勝國會通故道,英獻計,導百餘泉入汶……”,其中一個“尋”字,可以透露出宋禮和白英相遇的歷史巧合。宋禮“虛心訪計”,白英“感其延攬之誠,遂與之相形度勢”成就了中國治水史上的一段佳話。

歷史不復,記憶卻永恆。行走在如今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遺址,已經聽不到汶水撞擊河堤的洶湧波濤聲。為了保護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遺址,當地在工程原址上建設了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公園發掘總面積4000餘平方米,包括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運河北堤、白公祠、潘公祠、白大王廟等遺址,以及大運河南旺樞紐水工科技館等新配套設施。

“南旺分水樞紐工程集引水、分水、蓄水、排水於一體,是大運河沿線科技含量最高的古代水利工程,代表了17世紀工業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和水工技術的最高成就,確保了明清兩代大運河連續500多年暢通無阻。它的建成,破解了京杭大運河上水脊難題,引汶河濟運河,確保運河全線通航,被後人譽為‘可與都江堰相媲美的治水工程’。”汶上縣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宋毅說,考古遺址公園的首要任務是文物保護,在此基礎上讓文物“講好運河故事”。

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是京杭大運河上唯一一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作為運河文化遺產中的閃亮節點,近年來通過在文物遺址保護的基礎上重新設計規劃,文物逐漸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汶上縣會通河(南旺樞紐段)和小汶河兩處河道,分水龍王廟遺址、運河磚砌河堤、柳林閘、十里閘、寺前鋪閘、徐建口斗門、邢通斗門7個遺產點均成功入選。遺址公園內的大運河科技館和水工模型,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運河南旺樞紐水工科技、古運河曾經的繁榮景象以及南旺樞紐工程的科技含量,帶遊客身臨其境地體驗大運河自然風貌與悠久深厚的文化內涵。

不僅如此,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打造了特色水體景觀,完善了南旺小城鎮旅遊功能,逐步實施了南旺鎮駐地仿古改造,恢復了運河古鎮風貌,並建設了南旺樞紐博物館,還通過沙盤、多媒體、三維動畫等多種高科技手段,將文物史料與高科技巧妙結合,充分利用聲、光、電、時空四維科技,全面展現大運河的自然風貌,反映運河歷史變遷。

總督署文化街區“動”起來

2019年的夏天,隨著一聲巨響,位於濟寧城區古槐路上的原任城區公安局辦公樓轟然倒塌,正式被拆除。就在剛剛拆除的原任城區公安局辦公樓附近,古槐路曾經的暖氣片廠宿舍下面,埋藏著古代管理、治理京杭大運河的最高行政機構:河道總督衙門。

運河濟寧段處於京杭大運河中樞區段,運河開鑿和運行過程中遇到的地形高低懸殊、水源不足,以及黃河決溢造成運道淤塞等重大問題,大部分集中在此。正因如此,濟寧所處的地理位置成為治運成敗的關鍵。因為這些特殊性和重要性,濟寧段運河常常成為廷議、部署實施工程的重要區域,備受元明清三代王朝的關注,因而把治運最高機構設在了濟寧,在重點整治濟寧河段的同時,負責對運河全線進行整治和督理。元明清三代的濟寧,由此成為運河全線的政治中心。

據介紹,在大運河申遺過程中,濟寧曾在河道總督衙門原址進行過局部發掘。2010年夏天,濟寧在原濟寧一中古槐校區北面的暖氣片廠宿舍區,對歷史上的河道總督衙門進行局部勘探性發掘,用10余天的時間,挖開了一道長約100米的南北探溝。

在《濟寧縣誌》上,詳細地記錄了河道總督衙門的具體位置,甚至整個衙門的建築分佈圖都有。考古工作者按照《濟寧縣誌》所示,又在宿舍區的西面挖開了一條50餘米的探溝。根據《濟寧縣誌》記錄的位置,挖開的地方是河道總督衙門的南門所在。

管理、治理運河的最高行政機構,河道總督衙門早在元代就已經存在了,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才下令裁撤。

歷經600餘年的河道總督衙門,先後有188任河道總督。在山影今年即將播出的重磅作品《大運河》中,仔細挖掘了這些河道總督在濟寧任職期間的歷史細節。這其中不僅有林則徐曾在此任職164天,也有治河名臣潘季馴一生4次來濟赴任。

濟寧運河文化研究會會長杜慶生說,在濟寧,人們習慣把河道總督衙門喚作“運河衙門”,這足以體現濟寧人對大運河的感情。但作為運河文化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河道總督衙門因為“藏身”地下,使濟寧的運河文化減色不少。近幾年有不少運河文化專家提議復建河道總督衙門,使其重新煥發歷史的光彩。

如今,這項工作已經提上日程。今年1月,濟寧市專門設立了運河文化經濟帶建設指揮部,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指揮部全力攻堅大運河總督署遺址街區、“運河記憶”歷史文化街區、運河水上旅遊線路、微山湖旅遊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南陽古鎮旅遊綜合提升工程、大運河南旺樞紐博物館等6個項目。

目前,大運河總督署文化街區項目已啟動,正處於考古挖掘階段。考古挖掘結束後,這個運河記憶核心將被打造成為最具人氣的景點。“去年,我們把太白路沿線的古運河特色夜遊購物聚集區(南門口至東大寺段)打造成為一條夜生活聚集帶,推出了夜間10元劇場,每週五、週六晚間開放李白紀念館,並免費為才藝人群提供展演。”濟寧市文廣新局辦公室主任白紅波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