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研究」張蘊嶺:新時代的中韓相處之道

張蘊嶺:新時代的中韓相處之道

作者:張蘊嶺,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來源:《世界知識》2020年第8期;世界知識

微信平臺編輯:周悅

「中韓研究」張蘊嶺:新時代的中韓相處之道

中韓關係很特殊,韓國是個新生國家,二戰後才建立,中韓1992年才建交,正式的外交關係不到30年,因此,雙方基於政體的關係很短。但從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關係來說,中韓關係又源遠流長。半島南北方本是一個國家,實現統一是雙方的民族夙願,而歷史也並不會因國家分裂而被割斷。從這個角度說,中韓兩國人民之間,無論從思想文化上,還是從歷史傳承上,都有著特殊的親近感。

二戰後誕生的韓國從建國(1948年8月15日)之日起,就被深深地帶入到冷戰大格局之中。1953年,韓國與美國簽訂《韓美共同防禦條約》,兩國成為盟國。而在這一階段,中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新中國成立,中美成了敵手。自然,新中國與韓國之間也就沒有交往。特別是,冷戰結構下發生的朝鮮戰爭(1950.6~1953.7),讓中韓之間產生了更大的敵對性。直到冷戰結束後,中韓才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中韓建交後,按說兩國關係應該走向正常化,但是仍然面臨著“三重製約:一是美國政策和中美關係發展的制約。由於韓國是美國的盟國,故美國的對朝政策、半島戰略、對華關係等,都會影響韓國的政策,進而對中韓關係產生影響。美國要做的,韓國難以反對;美國要韓國做的,韓國難以拒絕。比如,美國要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韓國就表示同意,而這影響到中國的安全,結果導致中韓關係發生危機。二是中朝關係和半島南北關係的制約。韓朝關係特殊,兩國關係的起伏會對中韓關係產生影響。中國與朝韓雙方都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但朝韓之間卻沒有,且長期對立,因此,在不少情況下,在與朝鮮有關的問題上,中國常常會被牽扯進去。比如,“天安”號事件,韓國就認為中國姑息朝鮮而遷怒於中國,導致中韓關係緊張。三是韓國政局變化的制約。韓國政黨間、朝野間存在著嚴重的對立性,政局變動往往導致國內政策的巨大變化,進而影響到對外政策,也會引起中韓關係的劇烈震動。比如,李明博政府上臺,一改上一屆盧武鉉政府的對朝和解政策,導致南北關係緊張,也對與中國的關係進行了重要調整,從而使中韓關係受到影響。

「中韓研究」張蘊嶺:新時代的中韓相處之道

儘管如此,基於兩國關係的大局考慮,在雙方的努力下,建交後的中韓關係總體上仍然是穩定的,是向前發展的。分析來看,經濟關係的快速發展和與此相關的大規模人際交往成為穩定中韓關係的壓艙石。中韓之間已經建立起緊密的相互依賴、相互支持的特殊關係。這裡所說的特殊是指雙方非同尋常的結構性互補與鏈接,即技術和市場上的互補、地緣上的便利對接。

當前,中韓經濟結構正在發生重要的變化,在許多方面,中國具有越來越強的競爭力。儘管如此,韓國在某些方面的競爭優勢、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兩國的地緣鏈接,仍然是一種具有很大優勢的天然組合。最為突出的是兩國人員的交往,規模大,密度高,兩國間甚至還形成了“一日生活圈”。

從未來兩國關係發展看,雙方還需要增進相互理解和信任。從中國方面說,需要多一些對韓國的理解,有了更好的理解,處理一些問題就會更穩妥,效果也會更好。儘管韓國已經是發達國家,但是,就政治、社會而言,人們並非過得心平氣和。曾被欺壓的歷史、至今仍然被分裂的民族、美國的駐軍等,都讓韓國人心情複雜。而朝鮮擁核所帶來的安全危機感,更使韓國人感到壓抑和不安。中國綜合實力的快速提升,也使韓國產生了一種複雜、微妙的情緒,或者說是憂慮。一些韓國人擔心,中國強大了會“重新掌控韓國”,有關所謂對中國的“事大主義”甚至被上升到政治層面。面對這種情況,中國需要表現出大國風範,出現問題時,要多做工作,儘可能避免採取制裁等措施,以免對兩國關係產生深層損害。而從韓國方面說,無論從那個角度,都沒有與中國對抗的理由。時代不同了,儘管冷戰的陰影還沒有完全從朝鮮半島消除,但是,應該說,中韓關係的上空已經沒有了烏雲。

古詩云“人生樂在相知心”,國家間關係也是如此,中韓人民貴在心相知。在新時代,中韓兩國相處之道的最優選擇就是攜手共創未來。

「中韓研究」張蘊嶺:新時代的中韓相處之道

數字經濟智庫

「中韓研究」張蘊嶺:新時代的中韓相處之道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