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選擇中午鋤地,還是早晨傍晚鋤地?‖“鋤禾日當午”說的對嗎?



你選擇中午鋤地,還是早晨傍晚鋤地?‖“鋤禾日當午”說的對嗎?


你選擇中午鋤地,還是早晨傍晚鋤地?‖“鋤禾日當午”說的對嗎?


你選擇中午鋤地,還是早晨傍晚鋤地?‖“鋤禾日當午”說的對嗎?


為了實實在在的較真,我們來刨根問底?

“鋤禾日當午”來自哪裡?作者是誰?背景是什麼?

一這句詩來自《憫農二首》。作者李紳。

李紳(772-846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遷居潤州無錫。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34歲中進士,補國子助教。

1他出身官宦世家,卻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

2雖然溫飽不愁,但卻生活並不是特別寬裕富足。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寫下了《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大量的地不是農民的,農民只是租戶。農民自己擁有的地很少。

(2)安史之亂(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對人民生活影響巨大。安史之亂結束九年後李紳出生。六歲喪父隨母遷居江蘇無錫。戰亂後農業需要恢復,人口需要恢復。

(3)南北方差異很大。南方可以收種三次收三次。北方平原一年一塊地可以種兩次收兩次,如先種小麥,再種玉米。北方山區只能種一次。北方冬季嚴寒要取暖,南方氣候溫暖減少了取暖所用的衣物木柴所需。消耗少,儲存就能多。所以富裕程度:南方平原>北方平原>北方山區。在富裕的南方尚且如此,北方生活更是窮困。戰亂後,地多,人口少,農民會很累。

(4)當時農民的生產技術很落後,打的糧食很少。而交的租子所佔比例很大,在災荒年所剩無幾。

總之擺脫戰亂影響需要時間。

三“鋤禾日當午”的原因是什麼?能增加糧食產量嗎?


你選擇中午鋤地,還是早晨傍晚鋤地?‖“鋤禾日當午”說的對嗎?


農民是中午鋤地,還是早晨傍晚鋤地呢?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實地採訪一下。

“你竟什麼時候鋤地?”

“黑頭早晚的唄!幹到10點左右就回來了。”

“我竟早晨吃完飯,就去鋤地。黑頭早晚的多,晌火頂多幹到11點。”

“地多的去早點唄!早清兒五點起來,幹到八點就回去吃飯了。”

你為什麼不中午鋤地?

“沒必要啊!幹完了活兒就行。”

“早晨早點起,下午晚點去。鋤完地拔完草就行。”

“中午大熱的天,閒的慌了。中了暑還不值得呢!”

你為什麼中午鋤地?

“頂多幹到11點半”

“中午太陽毒,鋤了草正好把草曬死。”

“早清兒鋤地,那草挪一個地方死不了,就又活了。”

“你鋤完地,把草抱出來堆一塊,讓太陽曬不就行了”

“嗯!那也行了。”

總之,中午鋤地是為了曬死草。

結論:

1這是一首詩押的韻是u,午,土,苦。換字不押韻。就要通過對比的手法來表現農民的辛苦與可憐。

2中午不一定非要去鋤地,因為這樣並不能增加糧食產量。這表現了安史之亂後農民努力工作,為了美好生活而奮鬥的精神面貌。以及一個讀書人對農民的憐憫。

如果我是農民,會選擇早晨傍晚鋤地,中午我不會去鋤地。“鋤禾日當午”這句話是有水分的。

你說呢?


你選擇中午鋤地,還是早晨傍晚鋤地?‖“鋤禾日當午”說的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