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之用——無用之大用

談到歷史學專業,大家的印象可能並不是那麼深刻,因為雖然它是一門比較古老的學科學問,但現如今它儼然已經成為冷門專業,一般很少人選擇歷史專業,即使是歷史系的學生,相信大多也沒把它作為自己的第一志願,對此我深有感受。換言之,史學這門學問越來越邊緣化,顯得遙遠而渺茫。反觀當今社會,不只是歷史專業,人文學科普遍都呈現出這樣的現象,似乎面臨著被輕視的危機,這有社會風氣的影響,也有人文學科和學者自身的原因,其中緣由甚是複雜,對此的看法也因人而異,在此我們不再進行詳細闡述。

我們還是言歸正傳,談談對歷史學專業的認知,史學不等同於歷史,而是研究歷史的學問,說到此處,可能有人會這樣問:歷史大都是一些“死人死事死物”,學起來或是研究起來有什麼意思呢?

史學之用——無用之大用

一方面,歷史顧名思義,即是過去的人事物,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是一些“死人死事死物”,但這並能說明它會使人感到無聊,想象一下當我們真正瞭解了這些,那一幕幕歷史情景將會展現在我們面前,生動而鮮活,彷彿身臨其境,觸之可及;我們甚至能夠與古人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達到心靈的同頻共振。另一方面所有的歷史又都是當代史,不同的時代對於歷史的解讀,或多或少都會受到該時代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的影響。這樣的說法可能有些過於抽象,我們不妨來拿唐代的一本書舉個例子——《貞觀政要》。

史學之用——無用之大用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不過沒聽說過也沒關係,一聽到貞觀,我們就知道這應當是記載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年間的事情,但其實這本書並不是寫於貞觀年間,而是寫於太宗的孫子中宗年間,成書於玄宗年間,此時距離貞觀已經有80年之遙了,那麼就有人會產生疑問,為什麼事隔這麼多年又寫了這樣一本書呢?這就是問到了重點,這本書其實寄託了那個時代政治家和史學家的理想,具體而言是在他們在經歷了武則天半個世紀非常手段的統治之後,迫切期待恢復太宗時期的政治秩序,所以他們的這本書把太宗塑造成了一個理想的賢主形象,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通過這麼一個小例子大家對這一點應當有了比較清晰的理解。再者,一個時代的學者對於史學的研究或多或少都會與時勢時事相關聯,所以歷史彷彿又是活的,與我們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學習它抑或研究它並不會割裂我們與時代的關係,反而會使我們對過去、現在、將來有一個長時段、大尺度、深層次的理解,何樂而不為呢?

解決了歷史學是什麼的問題,史學有什麼用處的問題又隨之而來了。前面我們提到包括歷史學在內的人文學科似乎正在走向失落,對此不少熱衷於此的人也曾以人文學之用來為自己和學問辯護,如歷史者,往古而知今也,這樣的理由看上去無可辯駁,但也似乎並沒有打動人心,漠視的態度,學者的擔憂,仍在。

史學之用——無用之大用


在我看來,史學之用乃是“無用”,此處的“無”,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沒有,而是中國傳統哲學上的含有萬有之無,用莊子的話來說是“有用者,其用有盡,無用之用,其用無窮,故能成為大用”,即史學之用乃是無用之大用。這樣說來,可能又會使人從不屑一顧,冷眼觀之轉變成望而生畏,敬而遠之,不過我的意思並不在此,史學的無用之大用是可以得到多方面多層次的展現的。


史學之用——無用之大用

在史學研究方面,借用錢乘旦教授的話來說,歷史學有雙重功能:恢復過去和以史為鑑。即恢復真實的過去,認知歷史;對歷史進行思考,思考過去留下的資訊,用現在與過去對話。他認為歷史之所以永遠存活,就因為它絕不是死了的過去。所以說史學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展現真實的過去,還能夠影響現在和將來之人事物,這應當是史學之用在高層次上的高格體現了,另外我們亦可在生活之細微處體驗史學之用。有了歷史知識的儲備,當我們在參觀博物館時,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會驚歎“啊,這個真精緻”,“這個好美呀”,“古人也太厲害了”,而是能夠將其放在所處歷史背景去感悟,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相結合,甚至還可以給同行的人講解文物的前生故事,儼然是一個行走的講解員。當我們觀看歷史影劇時,不僅僅可以欣賞演員的顏值和演技,還可以將其與史實進行對比,檢驗影片內容質量。當我們坐在高鐵或火車上無聊時,也可以和旁邊的人聊一聊歷史人物和故事,即使他們可能沒有我們那麼專業,但對此也應當是有所瞭解的,這樣也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這也算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共同話題吧!看完這些,你有沒有覺得歷史並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溫度的,甚至是可愛而可親的,如此美妙而動人,值得為之傾注深情!


史學之用——無用之大用

學習研究歷史,我們可以擁有領略歷史風光的酣快,崇拜歷史人物的體驗,但更多的時候與我們相伴的恰恰是一些看似艱澀枯燥的文字典籍,還要從事沙裡淘金的工作,但也正是這些東西使我們得以以小見大,以一葉而知秋;幫助我們“去領會一種學術的境界,去掌握一種求真的技能,去積累一種貫通古今的智慧,去培養一種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因而我們需要堅守本心,耐得住寂寞,放棄一些誘惑。這些足以吸引我們,也值得我們為之傾注深情!

聽說學習研究歷史的人一般目光深邃,我想這可能是領略了幾千年歷史而具有的洞察性目光;或是讀史而知興替所給予人的歷史智慧;抑或是見證千年變遷之後的澄明豁達.......

如果你旁邊有這方面的人,也可以注意觀察,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當然也歡迎你深入瞭解學習研究史學這門學問,相信與歷史的對話不會讓你毫無所得!

史學之用——無用之大用


史學之用——無用之大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