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中醫書的作者至少應該滿足三個條件,否則名氣再大也不建議閱讀

中醫醫書汗牛充棟,寫書的人也是很多很多,醫書是多不勝數。相比於讀遍歷史上的所有醫書,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挑選醫書的能力。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面對諸多龐雜中醫歷代書籍,一個人即使窮盡其一生也不可能讀完所有醫書。況且很多醫書壓根就不值得我們浪費時間。


寫中醫書的作者至少應該滿足三個條件,否則名氣再大也不建議閱讀

在眾多的醫書作者中,寫書的人並非都是臨床醫生,即使再把這個圈子縮小到臨床醫生,也不是所有人的哪怕一丟丟有價值的經驗都好到足以流傳後世。

再有就是寫作的時間,臨床療效好的醫生病人肯定多,自己每天忙於診務哪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寫書。所以有些歷史上名醫的著作並非出自其手,而是他的學生弟子寫的,比如清代大名鼎鼎的名醫葉天士。這都是幸運的,否則有些沒有學生給著書立說的,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看病,經驗沒能得到有效的記錄和流傳。

在中醫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積累了很多好的治病經驗,同樣也積攢了相當一批中醫的粉絲。這些粉絲當中,不乏有些學識廣、文筆好的文人秀才,他們喜歡中醫,對中醫也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從中醫科普的角度來講,他們絕對是最合適的種子選手。

只是由於缺乏足夠的臨床實踐經驗,他們寫的東西往往有一些致命弊端。比如誇大功效療效、追求理論自洽、理論浮華不切實際。這些讀物適合做廣告,但不適合搞技術。對中醫感興趣的人們看了會對中醫產生興趣,想要提高醫術的人如果陷進去就容易出不來,被作者帶偏,將原本務實實用的一項技術,神話成一種不切實際的玄學。


寫中醫書的作者至少應該滿足三個條件,否則名氣再大也不建議閱讀

而且越是文人越講究作品的完整性,就像寫小說,要有開頭有過程有結尾,往往會在寫作過程中追求所謂的理論自洽,哪怕以當今現代科學的研究手段況且不能窺探人體各個生理結構層次功能運用因果關係之全貌。古人寫的東西往往會有一些藝術性的發揮,比如我們讀武俠小說讀起來很爽,這種神功那種絕技,實際我們生活中並沒有見到過這種人。

所以為了避免被不正確的信息干擾或者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我看書之前會先了解一下寫這本書的作者情況。去世的醫家看歷史,活著的醫家打聽口碑。

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希望能給各位同仁提供點借鑑:

首先要判斷作者本身是不是醫生,有沒有醫師資格證書。

當然不否認高手在民間,而且就我接觸過的民間中醫的情況來講這句話只在極少數情況下成立。這種成立的前提也都是合法合規的中醫醫師。試想一下一個沒有執業資格的行醫經驗,你敢不敢借鑑呢?即使不否認有治好甚至有奇效的個案,這種療效的穩定性是基於相當數量和有效率及治癒率之下的認識。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偶愈一病即沾沾自喜,這還是在學中醫的初級階段。

其次,是否從事中醫臨床工作。

就從我身邊同學的就業情況來看,就業的路徑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臨床,一種是非臨床。非臨床除了轉行的之外,主要圍繞中醫藥的相關產業,比如報社記者、雜誌編輯、實驗室科研人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學校教師等等。當然,由於中醫職業的特殊性,只要你有穩定的時間保證,都是可以進行臨床實踐的,比如有些崗位相對輕鬆、時間相對自由,能夠保障固定出診時間的前提下,也可以出診。有些人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都很高,病人的量和病人的療效也能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

第三,臨床療效的情況。

中醫本身是個很小的圈子,本身從業人員就不多,加上中醫又重視口碑。所以要打聽一個人的臨床療效情況並不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病人的數量,一個是病人的反饋,病人反饋包括有效率和治癒率。

如果上面三個條件都符合,那這位作者寫的書尚有一看的可能,否則沒有夯實的臨床實踐經驗作為基礎,又怎麼能夠有體會,寫出實用的好書呢。


寫中醫書的作者至少應該滿足三個條件,否則名氣再大也不建議閱讀

比如說,很多中醫大夫喜歡開中成藥不喜歡開湯藥,但實際上他們並不知道湯藥和中成藥在於臨床療效上的顯著差別,一副湯藥打成粉做成丸藥大概能吃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所以中成藥只適合應用於疾病的早期或者治療後期將要痊癒的時候。而且很多時候選用的中成藥並沒有詳細的用藥品種和比例藥量說明,這就表明很多時候只是一個方向性的治療並不精準。我一般會選擇在疾病後期病人不願意吃湯藥的時候將草藥自己做成丸藥送服。

舉個例子,如果身體出現夜尿增多,排尿困難,排尿無力,尿不盡,滴瀝不盡,血尿,小腹墜脹,腰膝痠軟,倦怠乏力等等問題時,往往表明有前列腺增生的問題。我臨床上常用補中益氣湯、暖肝煎、五子衍中丸等方劑加減組方治療。但是對於一些發病時間短,年齡比較小,病情比較輕的患者,或者長期在外出差不便服用湯藥的患者,我一般會先建議他服用夏荔芪膠囊,能夠健脾益腎,利水散結。治療輕、中度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屬脾腎氣虛兼有痰瘀的病人效果可靠。如果病重藥輕,再結合湯藥進行治療。

這些臨床經驗不會有人在醫書中說明,尤其是在我說的不符合條件的中醫書作者的著作中,你看到的只會是一些不切實際的言論。

聲明:

1.本號原創文章版權歸本號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本號編輯並留言,標明出處!禁做商用!

2.本號所轉載的文章僅供大家學習交流使用,均在合理使用範圍內。

如果引用的圖片來源、數據來源、文字版權來源標註錯誤或者侵犯了其他權利,煩請告知編輯,本號編輯將立即改正或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