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中医书的作者至少应该满足三个条件,否则名气再大也不建议阅读

中医医书汗牛充栋,写书的人也是很多很多,医书是多不胜数。相比于读遍历史上的所有医书,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挑选医书的能力。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面对诸多庞杂中医历代书籍,一个人即使穷尽其一生也不可能读完所有医书。况且很多医书压根就不值得我们浪费时间。


写中医书的作者至少应该满足三个条件,否则名气再大也不建议阅读

在众多的医书作者中,写书的人并非都是临床医生,即使再把这个圈子缩小到临床医生,也不是所有人的哪怕一丢丢有价值的经验都好到足以流传后世。

再有就是写作的时间,临床疗效好的医生病人肯定多,自己每天忙于诊务哪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写书。所以有些历史上名医的著作并非出自其手,而是他的学生弟子写的,比如清代大名鼎鼎的名医叶天士。这都是幸运的,否则有些没有学生给著书立说的,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病,经验没能得到有效的记录和流传。

在中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很多好的治病经验,同样也积攒了相当一批中医的粉丝。这些粉丝当中,不乏有些学识广、文笔好的文人秀才,他们喜欢中医,对中医也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中医科普的角度来讲,他们绝对是最合适的种子选手。

只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实践经验,他们写的东西往往有一些致命弊端。比如夸大功效疗效、追求理论自洽、理论浮华不切实际。这些读物适合做广告,但不适合搞技术。对中医感兴趣的人们看了会对中医产生兴趣,想要提高医术的人如果陷进去就容易出不来,被作者带偏,将原本务实实用的一项技术,神话成一种不切实际的玄学。


写中医书的作者至少应该满足三个条件,否则名气再大也不建议阅读

而且越是文人越讲究作品的完整性,就像写小说,要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往往会在写作过程中追求所谓的理论自洽,哪怕以当今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况且不能窥探人体各个生理结构层次功能运用因果关系之全貌。古人写的东西往往会有一些艺术性的发挥,比如我们读武侠小说读起来很爽,这种神功那种绝技,实际我们生活中并没有见到过这种人。

所以为了避免被不正确的信息干扰或者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我看书之前会先了解一下写这本书的作者情况。去世的医家看历史,活着的医家打听口碑。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希望能给各位同仁提供点借鉴:

首先要判断作者本身是不是医生,有没有医师资格证书。

当然不否认高手在民间,而且就我接触过的民间中医的情况来讲这句话只在极少数情况下成立。这种成立的前提也都是合法合规的中医医师。试想一下一个没有执业资格的行医经验,你敢不敢借鉴呢?即使不否认有治好甚至有奇效的个案,这种疗效的稳定性是基于相当数量和有效率及治愈率之下的认识。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偶愈一病即沾沾自喜,这还是在学中医的初级阶段。

其次,是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就从我身边同学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的路径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临床,一种是非临床。非临床除了转行的之外,主要围绕中医药的相关产业,比如报社记者、杂志编辑、实验室科研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校教师等等。当然,由于中医职业的特殊性,只要你有稳定的时间保证,都是可以进行临床实践的,比如有些岗位相对轻松、时间相对自由,能够保障固定出诊时间的前提下,也可以出诊。有些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很高,病人的量和病人的疗效也能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第三,临床疗效的情况。

中医本身是个很小的圈子,本身从业人员就不多,加上中医又重视口碑。所以要打听一个人的临床疗效情况并不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病人的数量,一个是病人的反馈,病人反馈包括有效率和治愈率。

如果上面三个条件都符合,那这位作者写的书尚有一看的可能,否则没有夯实的临床实践经验作为基础,又怎么能够有体会,写出实用的好书呢。


写中医书的作者至少应该满足三个条件,否则名气再大也不建议阅读

比如说,很多中医大夫喜欢开中成药不喜欢开汤药,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汤药和中成药在于临床疗效上的显著差别,一副汤药打成粉做成丸药大概能吃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所以中成药只适合应用于疾病的早期或者治疗后期将要痊愈的时候。而且很多时候选用的中成药并没有详细的用药品种和比例药量说明,这就表明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方向性的治疗并不精准。我一般会选择在疾病后期病人不愿意吃汤药的时候将草药自己做成丸药送服。

举个例子,如果身体出现夜尿增多,排尿困难,排尿无力,尿不尽,滴沥不尽,血尿,小腹坠胀,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等等问题时,往往表明有前列腺增生的问题。我临床上常用补中益气汤、暖肝煎、五子衍中丸等方剂加减组方治疗。但是对于一些发病时间短,年龄比较小,病情比较轻的患者,或者长期在外出差不便服用汤药的患者,我一般会先建议他服用夏荔芪胶囊,能够健脾益肾,利水散结。治疗轻、中度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属脾肾气虚兼有痰瘀的病人效果可靠。如果病重药轻,再结合汤药进行治疗。

这些临床经验不会有人在医书中说明,尤其是在我说的不符合条件的中医书作者的著作中,你看到的只会是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论。

声明:

1.本号原创文章版权归本号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编辑并留言,标明出处!禁做商用!

2.本号所转载的文章仅供大家学习交流使用,均在合理使用范围内。

如果引用的图片来源、数据来源、文字版权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了其他权利,烦请告知编辑,本号编辑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