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收入結構大變:門診和出院人次雙雙下降,次均費用上漲

文 | 健識局 小米

編 | 健識局 嚴冬雪


2020上半年,我國公立醫院服務模式出現了新變化。


國家衛健委日前公佈《2020上半年全國醫療服務情況》顯示,今年1-6月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32.7億人次,同比下降21.6%。


公立醫院收入結構大變:門診和出院人次雙雙下降,次均費用上漲


與此同時,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出院人數也同比下降16.6%,約為1.06億人。有分析人士指出,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上半年公立醫院的診療人次和出院人次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健識局關注到,同期三級公立醫院次均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雙雙明顯提升。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全國三級公立醫院次均門診費用為378.7元,與去年同期比較,按當年價格上漲15.9%。


而三級公立醫院的人均住院費用為14800.3元,與去年同期比較,按當年價格上漲8.9%。


事實上,受疫情的影響和衝擊,國內公立醫院的業務量出現普遍下滑,這無疑也推進了醫改的步伐。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後提高醫療服務質量,降低藥品收入在醫院業務收入中的比例,擺脫“以藥養醫”的單一模式,才是醫療機構生存的根本。


門診量出現下降

次均門診費用卻漲幅超10%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2020年1-6月,全國二三級公立醫院診療人次達12.1億,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7.2億人次,同比下降21.8%


更為關鍵的是,醫院病床使用率為68.4%,同比下降17.5個百分點,就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同比下降11.1個百分點。


之所以出現治療人次和床位過剩的現象,有分析人士認為,除疫情影響之外,互聯網醫療通過網絡問診、網絡問診等行為將廣大患者的服務提供至院外,儘量減少院內感染的幾率。


顯然,在疫情期間輕症患者儘量不到醫院接診,可擇期手術或可不住院的患者都推遲了住院時間,這也讓公立醫院的收入結構發生了變化。


健識局發現,2020年1-6月,二、三公立醫院的次均門診費用漲幅和住院費用均超過10%。有分析人士認為,隨著醫保支付門診統籌制度的改革,小型手術和日間收入都逐漸分流至醫院門診。


更為關鍵的是,不少公立醫院正調整績效考核,實行標準化的DRG臨床路徑,探索合理的醫療費用與醫保支付標準之間的關係。今後醫院能夠將治療成本控制在醫保支付價格線之下,即可獲得結餘。


事實上,自國家醫保局啟動“4+7”帶量採購之後,已逐漸清除醫藥流通環節的多餘“水分”,降低藥品“虛高”的價格,逐漸藥品價格機制的形成。


業內普遍認為,DRG臨床路徑將有利於規範公立醫療機構的服務行為,調動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主動控制成本的積極性,形成以DRG付費為主的醫保支付體系,有助於促進醫療機構改變運行機制、醫療服務資源合理配置,更好地提高醫療效率。


基層市場增速不減

一年增加近萬個衛生機構


2020上半年的公立醫院市場,不僅是收入結構上發生了變化,而在整個市場佈局也向基層市場進行拓展。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達101.6萬個。與去年同期相比,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增加11164個。


值得注意的是,醫院增加1368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11609個。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已有3.5萬個,診所(醫務室)達24.9萬個。


健識局獲悉,與2019年6月底相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診所增加,這也意味著基層市場的份額將進一步擴大。


事實上,隨著新醫保、帶量採購等政策傾斜,我國基層市場正在急速擴容。據米內網數據顯示,2019年公立基層醫療終端銷售額達到1112億,同比增長8.2%,明顯高於去年同期城市公立醫院市場3%的增速。


隨著醫藥市場下沉至縣域,藥企自身的營銷組織架構、資源配備和營銷方式都應當隨之而變化。很多外企、本土藥企都在下沉,正在組建基層銷售隊伍,包括阿斯利康、輝瑞、揚子江等,市場策略都包括了渠道下沉,開發縣級醫院市場。


業內普遍認為,在基層市場不斷做大做強的形勢下,慢病治療領域的藥品,必定會在基層市場找到發展的潛力和機會。


不過,硬幣總有它的另一面。雖然國家政策將扶持重點向基層醫療傾斜,下沉優質醫療資源,但基層縣域醫療體系還處於起步階段,對大部分藥品和器械的要求相對不高。


從長遠發展來看,整個基層醫療行業隨著時間的推移,仍然呈向上發展的趨勢,各大藥企將打響基層爭奪戰,才能在未來搶得市場先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