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大变:门诊和出院人次双双下降,次均费用上涨

文 | 健识局 小米

编 | 健识局 严冬雪


2020上半年,我国公立医院服务模式出现了新变化。


国家卫健委日前公布《2020上半年全国医疗服务情况》显示,今年1-6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32.7亿人次,同比下降21.6%。


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大变:门诊和出院人次双双下降,次均费用上涨


与此同时,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出院人数也同比下降16.6%,约为1.06亿人。有分析人士指出,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上半年公立医院的诊疗人次和出院人次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健识局关注到,同期三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双双明显提升。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378.7元,与去年同期比较,按当年价格上涨15.9%。


而三级公立医院的人均住院费用为14800.3元,与去年同期比较,按当年价格上涨8.9%。


事实上,受疫情的影响和冲击,国内公立医院的业务量出现普遍下滑,这无疑也推进了医改的步伐。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药品收入在医院业务收入中的比例,摆脱“以药养医”的单一模式,才是医疗机构生存的根本。


门诊量出现下降

次均门诊费用却涨幅超10%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20年1-6月,全国二三级公立医院诊疗人次达12.1亿,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7.2亿人次,同比下降21.8%


更为关键的是,医院病床使用率为68.4%,同比下降17.5个百分点,就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同比下降11.1个百分点。


之所以出现治疗人次和床位过剩的现象,有分析人士认为,除疫情影响之外,互联网医疗通过网络问诊、网络问诊等行为将广大患者的服务提供至院外,尽量减少院内感染的几率。


显然,在疫情期间轻症患者尽量不到医院接诊,可择期手术或可不住院的患者都推迟了住院时间,这也让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


健识局发现,2020年1-6月,二、三公立医院的次均门诊费用涨幅和住院费用均超过10%。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医保支付门诊统筹制度的改革,小型手术和日间收入都逐渐分流至医院门诊。


更为关键的是,不少公立医院正调整绩效考核,实行标准化的DRG临床路径,探索合理的医疗费用与医保支付标准之间的关系。今后医院能够将治疗成本控制在医保支付价格线之下,即可获得结余。


事实上,自国家医保局启动“4+7”带量采购之后,已逐渐清除医药流通环节的多余“水分”,降低药品“虚高”的价格,逐渐药品价格机制的形成。


业内普遍认为,DRG临床路径将有利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形成以DRG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体系,有助于促进医疗机构改变运行机制、医疗服务资源合理配置,更好地提高医疗效率。


基层市场增速不减

一年增加近万个卫生机构


2020上半年的公立医院市场,不仅是收入结构上发生了变化,而在整个市场布局也向基层市场进行拓展。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101.6万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1164个。


值得注意的是,医院增加136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1609个。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有3.5万个,诊所(医务室)达24.9万个。


健识局获悉,与2019年6月底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所增加,这也意味着基层市场的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事实上,随着新医保、带量采购等政策倾斜,我国基层市场正在急速扩容。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公立基层医疗终端销售额达到1112亿,同比增长8.2%,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城市公立医院市场3%的增速。


随着医药市场下沉至县域,药企自身的营销组织架构、资源配备和营销方式都应当随之而变化。很多外企、本土药企都在下沉,正在组建基层销售队伍,包括阿斯利康、辉瑞、扬子江等,市场策略都包括了渠道下沉,开发县级医院市场。


业内普遍认为,在基层市场不断做大做强的形势下,慢病治疗领域的药品,必定会在基层市场找到发展的潜力和机会。


不过,硬币总有它的另一面。虽然国家政策将扶持重点向基层医疗倾斜,下沉优质医疗资源,但基层县域医疗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大部分药品和器械的要求相对不高。


从长远发展来看,整个基层医疗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呈向上发展的趋势,各大药企将打响基层争夺战,才能在未来抢得市场先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