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姑娘聊冷歷史:清初剃髮令下的髮型,原來並非電視劇那樣

剃髮令是清朝視漢人是否臣服的重要標誌,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多爾袞希冀透過“剃髮易服”打擊中原民族精神,以少數民族同化主體民族,但對於漢人來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早已深入骨髓,“剃髮易服”關係到民族尊嚴和倫理道德,豈可降志辱身?

就在福王朱由崧於南京登基的這一日,多爾袞出示京城,嚴令官民剃髮易服,言明衣冠悉遵大清制度。此令一出,便即引起漢人激烈反抗,如保定、三河民眾就起事反對剃髮,曰:“入關之初,嚴禁殺掠,故中原人士無不悅服,及有剃頭之舉,民皆憤怒,或見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獨為此剃頭乎?”

為了維持髮式,不少人寧願一死,那種“士可殺不可辱”的風氣迅速蔓延開來,原先準備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轍,連已歸順的州縣百姓也紛紛揭竿起義,樹幟反清,好不容易平定的北京頓時又陷入一片動盪。

一個月後,剃髮令被迫取消,多爾袞發佈告示:“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剃髮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

多爾袞取消剃髮令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保定、三河等地的人民起義,有人說是因為南京成立了南明政權,若對牴觸剃髮的百姓施以血腥鎮壓,那麼無數百姓和各地政權就會逃往南方,為敵方源源輸入大量血液,於大局不利,所以多爾袞不得不做出讓步,轉而把精神放向對抗南明。

這段歷史大家不陌生,較冷門的是清朝男子的髮型。原來清朝初期的髮型是將頭髮全部剃光,只在頭頂處留像銅錢大小一樣的頭髮,結成辮子,像老鼠尾巴一樣粗細,可以穿過銅錢中央的孔洞,又稱“金錢鼠尾”。直到嘉慶以後,頭髮的面積才逐漸擴大,清末時才變成只剃一半的陰陽頭,所以我們現今在電視劇中看見的大辮子,其實是清朝中後期才有的。


臺灣姑娘聊冷歷史:清初剃髮令下的髮型,原來並非電視劇那樣


臺灣姑娘聊冷歷史:清初剃髮令下的髮型,原來並非電視劇那樣


臺灣姑娘聊冷歷史:清初剃髮令下的髮型,原來並非電視劇那樣


後來剃髮令這把刀又重新斬落,與一名叫孫之懈的漢臣有關。此人早在清軍入關時便主動剃髮,以表忠誠,卻在上朝時,遭到滿官排斥,認為一介漢官沒資格與他們為伍。孫之懈灰溜溜地走到漢官行列,卻不料漢官不齒他為人,不讓其入列。孫之懈幾遭羞辱,便上了道奏摺:“陛下平定中國,萬里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孫之懈動動手指,便輕輕地推落剃髮令這把刀。

無恥是小人的通行證,崇高是君子的墓誌銘,這句話,貫穿五千年文明。

順治二年五月,隨著農民軍殘餘勢力和南明政權的瓦解,大局穩定,剃髮令又被重新頒佈:“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寥寥一語,卻是伏屍百萬,血流千里,其中尤以嘉定、江陰更為慘烈。

一屠嘉定

順治二年六月,剃髮令一下,嘉定百姓拒不從命,起義反清。降清將領李成棟以大炮轟城,破城後,隨即展開屠殺。“家至戶到,小街僻巷,無不窮搜,亂草叢棘,必用長槍亂攪”,殺戮持續一日,莫約三萬人慘死。

二屠嘉定

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義士率領四散潰逃的民眾再次聚集,佔領並控制嘉定,展開一場反屠殺行動,最終被清軍鎮壓下去。嘉定浩劫又起,數十里內,草木盡毀,炊煙斷絕。投井者、懸樑者、投河者,不計其數。

三屠嘉定

八月廿六日,原南明總兵吳之蕃率餘部反攻嘉定,殺得城內清軍猝不及防,潰敗。然吳軍力微,李成棟率兵反撲,屠刀下,兩萬人命喪。

血流成河。

江陰八十一日

孤城江陰,在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等志士率領下,與二十四萬清軍,浴血奮戰八十一日,城破日,軍民慷慨就義,無一人投降。

城樓上,一首絕命手書:“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肉身雖滅,英魂不死。


順治三年,秋,山東爆發農民起義,是時孫之懈貪汙受賄,罷官還鄉,農民軍攻入淄川,將其活捉後,在他頭皮遍刺針孔,插上豬毛,示眾街市,以懲罰其獻媚清廷,最後,孫之懈被凌遲。

漢奸終於死了,然而這時代的傷痕,卻難以平復。

北方遊牧民族之所以剃髮,是因為他們以逐獵維生,大量出汗後,若汗液留在頭皮上,在極低溫下,很容易凍成冰碴兒,與皮帽黏成一起。滿人剃髮,乃為了適應自然,留辮則是在北方環境下,更容易區分敵我的社會需求。

明清之間,只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王朝更替,對於大多數百姓來說,誰當皇帝,都沒什麼分別,從明末種種跡象來看,也確實說明明朝早已盡失人心,可剃髮令一下,一切又都不同了。反滿抗清、保衛衣冠、守護傳統的情緒凝聚成一股民族意識,“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上至士紳下至黔首,奔走疾呼,拋顱灑血,都投身到這場民族矛盾中。

刀起刀落,茫茫大地,殺得真乾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