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機下文化等相關產業價值觀念、創新機遇及強化突破【原創】

本文由文化產業動能轉換與生態系統(山東大學)山東省文化科技重點實驗室負責完成,聯合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創意中國調研報告編委會、濼尚有道文化創意諮詢研究院等組織調查研究。本文由現任文化產業山東省文化科技重點實驗室(山東大學)主任、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昝勝鋒擔任主筆人。本文同時在文化產業山東省文化科技重點實驗室(山東大學)網站發佈,未經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悄然在武漢突發並迅速向全國城鄉甚至國際社會擴散,不僅打亂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秩序,更嚴重威脅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損失,使我國本就處於下行壓力的經濟形勢再次遭受嚴峻挑戰。當今社會擁有了遠超“非典”時期的軟硬件設施,社會已進化成了一個更加複雜細密的聯合體,當體系被暫時的危機打斷時,也將面臨超過以往的陣痛。

文化、體育等相關產業對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具有高度依賴性和敏感性,疫情的來臨,短期內對我國文化、體育、旅遊等相關產業的衝擊較為顯著。但社會組織與個體機理類似,存在“超量恢復”的現象,即原有體系被部分打破,各種創新點在創傷面上生長出來,最終促進了產業結構的進化。文化等相關產業在疫情危機中表現出的價值觀念、創新機遇正在促進產業的積極變化,只有直面經濟挑戰、積極應對危機、強化突破重點,才能實現文化等相關產業更加強韌的高質量發展。

一、直面挑戰:對比SARS,面臨不一樣的形勢

從整體經濟情況來看,與2003年“非典”相比,目前我國經濟恢復所面臨的挑戰可能更大,2003年正值我國加入WTO後的外需勢頭強勁時期,基礎設施投資需求旺盛,人口紅利處於高峰時期。而目前,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刺激政策消化期,國際環境亦與2003年大不相同,意味著我國經濟正處於充滿挑戰的環境中。

從進出口總額來看,2001至2010年間,我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速均值達21.1%,2003年全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同比增長37.1%。而2011年之後的9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速均值已回落至5.3%。“非典”時期,政府、企業、居民槓桿率相比當前較低,意味著貨幣政策空間較大,近年來,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資本的邊際回報率日趨下降,即通過大規模投資拉動經濟的時期已經過去。

從房地產行業來看,2003年前兩季度,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增長37.4%,銷售金額累計同比增長44.8%。而2019年,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累計同比增速分別為-0.1%和6.5%。人民銀行《2019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19 年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44.41萬億元,同比增長14.8%,增速比上年末低5.2個百分點,連續17個月回落;全年增加5.71萬億元,佔同期人民幣各項貸款增量的34.0%,比上年全年水平低5.9個百分點。目前,無論是從存量還是增量看,我國房地產融資佔比已基本恢復至平穩發展水平。雖然,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中的房地產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但從我國經濟發展全局出發,仍應堅持“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的原則,故通過直接刺激房地產對沖經濟下滑不應成為當前的政策首選。

二、正視危機:政策防範,辨析長短期影響

疫情影響下的經濟分析遵循兩個現實原則,一是政策對疫情的應對;二是疫情長、短期的影響。在政策對疫情的應對上,全國及部分省份已經出臺針對疫情衝擊經濟的各項措施。2月1日,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提出 30 條措施,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保障民生和支持實體經濟穩定發展。《通知》明確要求,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遊等行業,以及有發展前景但受疫情影響暫遇困難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等。

中國人民銀、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

證監會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廣東省關於做好疫情防控期間金融服務和安全穩定工作的通知;

北京市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促進中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

上海出臺企業減負政策保障企業正常經營秩序;

山東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重慶市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二十條政策措施;

浙江支持小微企業渡過難關17條政策……

從經驗總結得出,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通常是短暫的。2003年非典期間,受疫情影響最大的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三大行業,在疫情解除後1-3個月之後即恢復增長;2016年,巴西因“寨卡”病毒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疫情過後,國家積極恢復生產,使當年巴西GDP甚至從持續多年的下跌中反轉,重新回到上升軌道中。據預測,在疫情不出現爆發性增長、並逐步可控的情況下,一季度,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6500億元,對一季度GDP的負面作用在2-3個百分點,一季度可能會出現4-5%的低增速,對全年GDP增速的影響幅度約為0.4-0.6個百分點,2020年GDP增速還將有望突破6%,其中對於疫區重點產業鏈上下游的影響也將於第一季度集中爆發,而對於第三產業增長而言,隨著公眾情緒的緩和,將在第二季度回暖,而在三四季度發生增速反彈。[]

三、價值觀念:安全、精英文化產業的品格養成

在“政府--社會”互動治理範式下,變革中的社會危機治理觀也在不斷髮生變化,其中文化在社會危機治理中發揮著重要價值。耕讀文化形成我國古代危機的認知觀和治理範式,也深刻影響了工業時代我國社會的危機治理機制。歷史長河中,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態度看待自然,從而形成了迥異的自然觀,我國古代不同於西方文化中強調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的理念,而是更加傾向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我國古人對無力抗拒的危機都懷有敬畏心理,古代哲學傾向於以人文之眼看自然,形成了尊天崇地人文主義的自然觀。漢代之後,天人協調思想逐漸融入天人合一思想中,人們認為人的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主張自然現象、自然規律與政治、道德、人性相統一,體現了文化價值中的政治秩序、倫理規範及人性規範的合理性、絕對性和永恆性。同時,在傳統文化背景下,我國自古以來就注重激勵人們以積極的態度來警惕和對待危機,時刻防範事物的消極因素對發展常態的逆轉。

傳統文化思想將協調與警惕相聯繫的公共事件應對心理,綿延至今,成為社會和政府共同應對危機的意識形態基礎。疫情的應對,既要切斷危機爆發的根源,也要在疫情後及時採取措施積極恢復,重建社會、文化、自然生態,應對及恢復的各個環節步驟都有賴於多元主體的共同行動,所以,共識性的安全文化支撐是經濟社會應對風險、危機的必要條件。文化產業具有經濟性和意識形態性雙重特質,意識形態功能是文化產業的本質屬性,即人們在使用、享受文化產品時會潛移默化地被文化產品所傳達的價值觀念所影響,進而對全社會的精神結構產生作用。疫情應對及結束後的經濟恢復階段,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將持續肩負共識性安全文化體系的構建,形成經濟社會主體間相互協作的無形紐帶及法律規範和行政命令的有效補充。

全球化和一體化浪潮使得社會危機情境的消除和危機的規避與化解,不僅僅依賴信息獲取、資源調集與配給、治理主體的決策,同時依賴於合作解決社會危機的文化能力。這種文化能力構建了道德、誠信的虛擬網絡體系,平復、緩解價值衝突,組織信息關聯,暢通信息渠道。文化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具備這種文化能力,並在社會危機治理的影響和作用方面具有結構性的權力。大眾文化中的習俗、道德、輿論控制,作為一種社會的普遍力量,在整合資源、協調利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產業中的精英品格所凝結的正向價值觀能夠實現人們的行為約束和認知導向,“一個有信仰的人和九十九個僅有利益的人是同等的社會力量”,精英品格的柔性特質本身可以積澱成為制約社會秩序的價值習慣,弱化、緩和利益或價值的衝突,並控制社會危機並積極恢復經濟生活。道德文化產業、誠信文化產業是精英品格的產業載體,將承擔更多的社會引導、社會解釋和社會溝通的作用。


疫情危機下文化等相關產業價值觀念、創新機遇及強化突破【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