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調查丨上海垃圾分類,前端的努力如何不被浪費?後端怎麼處理?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部被評為“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立法至今已實施一年。一年來,上海垃圾分類前端成績顯著,這些被努力分類的不同垃圾,在後端又將如何處理呢?破袋後的溼垃圾究竟去了哪裡?被分類的可回收物如何形成有效的閉環收運?又如何找到穩定的銷售路徑?強制垃圾分類,強制了前端老百姓垃圾的產出方式,但後端的情況究竟如何?前後兩端又要如何對接才能讓前端的努力不被浪費?《新聞調查》繼續關注上海垃圾分類處理。

△新聞調查丨上海:垃圾分類之後

溼垃圾一直是困擾中國城市垃圾的頭號難題。我國的溼垃圾最早與其它垃圾混合,採用填埋方式進行處置,滲濾液會汙染地下水資源。焚燒則面臨成本高、不划算等問題,因此在中國城市裡,前端生活垃圾分類的關鍵是乾溼分離,末端處置的重點則是如何資源化利用。

新聞調查丨上海垃圾分類,前端的努力如何不被浪費?後端怎麼處理?

目前,上海已建成日處理200噸以上的大型溼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8座,還有2個項目正在建設。項目全面建成後,屆時整個上海城市的溼垃圾將全部實現再生資源化處理。

閉環建立 溼垃圾不出虹梅

一直以來虹梅街道的溼垃圾都會被送往60公里外,上海最大的老港廢棄物處置基地進行處置。直到上海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實施之初,為了緩解上海市末端溼垃圾處置的壓力,虹梅街道大膽提出了“溼垃圾不出虹梅”的管理目標。從此虹梅街道溼垃圾處置便成為上海市探索溼垃圾本地化處置的試點之一。

新聞調查丨上海垃圾分類,前端的努力如何不被浪費?後端怎麼處理?

華悅家園共有住戶近萬人,是虹梅街道最大的生活社區。在配備溼垃圾處置設備之前,華悅家園現在的垃圾庫房點經常會遭到附近居民投訴。當初即便環衛部門加大了對小區垃圾的清運頻次,但對於有著近萬人居住的華悅家園,一進入夏季無法避免地面臨著垃圾發酵而產生難聞異味。

新聞調查丨上海垃圾分類,前端的努力如何不被浪費?後端怎麼處理?

為了杜絕大型居住區內溼垃圾發酵惡臭、滋生蟲害等二次汙染問題,在垃圾分類開始後虹梅街道採用政府向企業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了天微環保的這套垃圾處置設備。

上海市虹梅街道綠化和市容管理所所長 吳文偉:這個機器每15分鐘能處理一桶垃圾,那麼這個小區的垃圾在這機器裡,一天8小時,就能處理完成,溼垃圾也不會發酵,老百姓對垃圾異味的投訴基本沒有了。

新聞調查丨上海垃圾分類,前端的努力如何不被浪費?後端怎麼處理?

此後華悅家園便成為了虹梅街道探索溼垃圾本地化處置的試點之一。在華悅家園的四個垃圾投扔點每天早晚兩次,都會有4位像這樣的志願者守候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垃圾桶旁。每天華悅家園28位保潔員,需輪流對小區70多桶近3噸左右的溼垃圾地毯式的二次檢查。因為只有溼垃圾的純淨度越高,機器的使用壽命才能越長。

新聞調查丨上海垃圾分類,前端的努力如何不被浪費?後端怎麼處理?

上海市徐彙區虹梅街道黨工委書記 蒲亞鵬:溼垃圾的本地化資源利用,對我們本地有很大的好處,就是減少了清運環節,把分類和處置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

環保初體驗 市民身邊的溼垃圾“博物館”

佔地約350平方米的市民環保體驗中心的建成,讓虹梅街道溼垃圾本地化試點項目,正式形成“一區三點”的全新模式。徐彙區市民環保體驗中心,不僅是上海唯一一家坐落在中心城區對市民開放的小型溼垃圾處置科普館,同時這裡還是虹梅街道全部溼垃圾的集中處理站。

上海市徐彙區虹梅街道黨工委書記 蒲亞鵬:你不能用固有的觀念去看未來。垃圾站可以是很高大上的,垃圾站也可以出現在市中心,如果我們逆向思維的話,倒逼技術的發展,建立非常強的約束條件來倒逼技術創新。

新聞調查丨上海垃圾分類,前端的努力如何不被浪費?後端怎麼處理?

徐彙區市民環保體驗中心它另一個更重要的功能便是“市民身邊的溼垃圾博物館”。去年6月1日,徐彙區市民體驗中心正式對市民開放後,迎來了一批批社區居民。讓他們最直觀地看見自己投扔的溼垃圾如何通過科技變廢為寶,如何物盡其用。

新聞調查丨上海垃圾分類,前端的努力如何不被浪費?後端怎麼處理?

上海市虹梅街道綠化和市容管理所所長 吳文偉:這個垃圾到最後還會反饋到這個小區,因為會變成肥料,小區綠化不用化肥了,對小區也是一種資源節約。

每天虹梅街道會有40一50噸新鮮的溼垃圾被及時的送到這裡,在經過粉碎、脫水、脫油後,垃圾殘渣會被拌入生物菌肥之後,裝袋集中送往特定地點與農廢混合進行堆肥。這樣一來,前端溼垃圾被及時處理,避免了環境汙染,同時也減少了運輸過程中的二次發酵;其次,脫水後實現了前端減量,運輸成本大幅節約。一旦虹梅街道的溼垃圾變成有機肥料,可以直接在上海周邊的農莊進行小範圍試用。

新聞調查丨上海垃圾分類,前端的努力如何不被浪費?後端怎麼處理?

從城市百姓餐桌來 回城市百姓餐桌去

在我國,溼垃圾資源化的另一大困境便是——溼垃圾處置後的產品出路很狹窄。通過近一年的探索,虹梅街道溼垃圾的試點項目已經形成了“從城市百姓餐桌來,回城市百姓餐桌去”的資源化循環模式。為了保證農產品質量,政府農業部門也會不定期對試點農場進行土壤抽樣檢測。

在農莊採訪時,村民表示,目前市面上純度高的有機肥不僅難買,價格也比化肥貴的多,一旦土地不用農藥和化肥就需要投入更高地人力成本進行除草等日常養護。

新聞調查丨上海垃圾分類,前端的努力如何不被浪費?後端怎麼處理?

在當下的城市,有機農業意味著高投入、慢產出。在上海市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實施的一年中,虹梅街道溼垃圾的純淨度和總量都有了質的變化,從2020年3月開始,日產溼垃圾趨於穩定。從虹梅街道嘗試用溼垃圾堆肥開始,隨著溼垃圾量的提升,上海周邊目前已經有3000畝農田免費用上了虹梅街道用溼垃圾堆出的有機肥了。

“閉環模式”是否可複製?

虹梅街道試點探索的溼垃圾本地化處置體系雖然初具規模,但作為一種全新形式,不同於政府投資建設的大規模溼垃圾處理廠,目前針對這類小規模溼垃圾處置點,國家沒有出臺相對應地整體環評標準,在當下如何對徐彙區市民環保中心的運轉進行監管呢?

徐彙區市民環保體驗中心作為試點項目,從投入使用開始,政府環保局和廢管處便採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按照當地園區企業的監管標準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單項環評。

新聞調查丨上海垃圾分類,前端的努力如何不被浪費?後端怎麼處理?

經過兩年多磨合,虹梅街道溼垃圾本地化處置試點項目已基本成型,不僅建立了溼垃圾小規模的“閉環模式”,同時也帶給市民更直觀地溼垃圾科普體驗。但這樣的試點模式,在上海以及中國的其它城市,是否具有可複製性?這需要時間給我們答案。

“兩網融合”協同收運 “點、站、場”三級網絡

航天新苑是虹梅街道里一個有著550戶居民的中型社區,2019年7月,虹梅街道對航天新苑可回收物的要求,在上海市規定五分類的基礎上升級為十分類,希望在這個小區對可回收物做更具前瞻性的試點探索。目前航天新苑處在試點的初始階段,暫且只對保潔員做出可回收物十分類的要求。

去年上海垃圾分類開始之初,政府將前端生活垃圾分類清運體系和末端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進行了有效銜接,形成“兩網融合”協同作戰的收運模式,依託回收企業建立了“點、站、場”三級回收網絡,創建了從收運到處置政府全鏈條監管的龐大可回收體系。

新聞調查丨上海垃圾分類,前端的努力如何不被浪費?後端怎麼處理?

負責對虹梅街道進行上門回收的是上海際霖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年底的際霖環保是政府回收體系的“正規軍”,目前上海“兩網融合”體系中,像它們這樣的“正規軍”共有64家。在虹梅街道的各小區,上海“兩網融合”體系每週會有兩次,像這樣派專人專車到各小區收購保潔員蒐集的回收物品,同時也會根據小區大小,可回收物體量變化,進行隨時調整。鑑於航天新苑是虹梅街道可回收物十分類的試點小區,上門回收的工作人員會更加嚴格地對十種不同類別的可回收物逐一檢查後再稱重、登記。

新聞調查丨上海垃圾分類,前端的努力如何不被浪費?後端怎麼處理?

虹梅街道為了鼓勵保潔員在前端對可回收物進行細分類,街道要求各小區儘可能因地制宜的為保潔員提供可回收物的暫存點,同時與各小區物業進行協商保留保潔員基本工資的基礎上,也鼓勵保潔員將可回收物售賣給“兩網融合”體系進行額外創收。為了幫助航天新苑十分類的試點探索,街道出資給保潔員提供貨架、分類箱等硬件設施。

前端出成績 末端擔虧損

自上海推行垃圾分類開始,截至今年6月,全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達到每日6813.7噸,同比去年增長了71.1%。對於垃圾分類前端而言,這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但對於末端兩網融合的企業而言,前端這些飛速增長的數字背後則是越發焦慮的企業虧損報表。

新聞調查丨上海垃圾分類,前端的努力如何不被浪費?後端怎麼處理?

對於上海兩網融合體系中的企業而言,目前最大的困難莫過於運輸成本過高,他們不僅要把觸角深入前端各個小區進行收運,同時也要分門別類地將可回收物送達末端不同的工廠進行處置,對於大多數低附加值的可回收物,它們的處置工廠多不在上海,跨省運輸帶來的高額成本,使得價值本就不高的可回收物更加難以保本。

制定合理補貼 培育高新技術

早在2018年3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佈的《關於建立健全本市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體系的實施意見》中明確表示,各區要制定低附加值可回收物補貼辦法,保障可回收物企業獲得用於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的補貼。

針對目前兩網融合體系中,企業不斷虧損的現狀,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也表示,政府在測算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合理補貼的同時,一邊也在優化“兩網融合”體系中“點、站、場”的城市佈局,並對此出臺相關標準;另一邊也在加速建立“兩網融合”體系與末端處置企業的對接體系。

上海市政府也表示,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高新科技環保企業落戶上海,培育一批功能型資源化利用項目,確保低附加值可回收物能夠出路穩定,實現全覆蓋回收、全品類利用、全口徑統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