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黑马”孙宏斌(二)

一个地产神话的终结

地产“黑马”孙宏斌(二)

孙宏斌一直怀抱着做一家全国性大公司的梦想,2002年在天津塘沽竟得一块综合费用比协议价还要实惠的地皮,仅仅3个月,这个项目就开盘销售。从2002年到2004年,顺驰先后从华北、东北和华中等拍得10余块土地,孙宏斌给公司取名“顺驰”,意在又快又顺。孙宏斌曾当面向中国房地产届的领袖王石下战书:“顺驰要成为中国房地产的老大哥”。

为了称王,在公司内部一再强调“快”,用一年走完十年的路,两个重大决策:一是不惜代价拿地,二是合作开发。曾经轰动京城“北京世纪第一拍”更是显示出王之心急,霸心之重。尤其一贯被认为房地产是暴利行业,顺驰在2003年和2004年净利润率只有3%到4%,而万科从来不会低于15%,富力与中海更是超过30%。但此时孙宏斌不看重利润,只要能当上老大,挣多挣少,他都不在乎。

顺驰与人合作开发项目的后果同样严重,因为不仅会分流利润,还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主要与孙宏斌大胆启用新人有关,在顺驰20多岁的总经理比比皆是,业界称为“娃娃兵”。使得顺驰员工急剧膨胀,内部成本核算形同虚设,缺少监管。南京项目甚至出现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情况,很多项目在交付前,项目经理都会离开,因为交房时必须重新进行成本核算,很多项目经理都过不了这一关,便一走了之,管理混乱由此可见。

2005年,孙宏斌意识到顺驰内部的管理问题,进行人事调整,让财务出身的汪浩担任董事局主席,但这时已经来不及了

顺驰的模式被业界解读为:“现金流——土地——现金流”模式。尽可能缩短项目运营时间,加快资金内部流转,其实就是一个字“快”。这样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是三“高”:高土地成本、高财务成本、高人力成本。

孙宏斌手里握着一张与他盈利模式相搭配的王牌,让顺驰在香港上市,通过上市获得资金,来填补顺驰内部大量资金缺口,但人算不如天算,最后顺驰上市大计功败垂成,2005年顺驰已经四面楚歌,孙宏斌不得不亲自出马,重新担任董事局主席,调整管理架构,另一方面加紧国内外私募,但每与资本方谈一次,就让步一次。

上市不成,孙宏斌希望摩根士丹利入股顺驰,但对方提出对赌协议,摩根士丹利以7.5亿收购顺驰20%的股权,同时约定,如果次年顺驰利润无法上升到某一个水平,摩根士丹利在顺驰股权将上升至40%,孙宏斌竟同意了这份魔鬼式的对赌协议,但最终,摩根士丹利还是放弃了,原因是无法接受顺驰超低利润率的现实。

在与摩根士丹利谈判的同时,孙宏斌还曾求助联想投资,但联想方面派人考察后,没有施以援手。

地产“黑马”孙宏斌(二)

最后有两家公司有意入股顺驰,一个是路劲基建,另一家是中海地产,其中中海出价高于路劲基建,但顺驰品牌可能会消失,孙宏斌最终没有选择中海,而选择了路劲基建。

地产“黑马”孙宏斌(二)

路劲基建是一家以经营内地路桥收费为主营业务的香港上市公司。此次入主顺驰,承诺顺驰内部管理模式及团队均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所有项目操作延用顺驰品牌。2006年9月5日,双方正式签订协议,向顺驰注入12.8亿资金,注资完成后,路劲基建持股顺驰55%股权,孙宏斌只有40%。

从1994年,孙宏斌从天津一家二手房中介店起家,苦心经营12年,打造出中国地产界最剽悍的黑马——顺驰中国。对孙宏斌来说,内心非常痛苦。

那些不尊重规律与常识,一味以离奇的商业模式的、无视自身资金和管理能力盲目扩张、只求规模不讲利润的“奇迹”或“神话”最终难免以失败告终。

下期分享孙宏斌如何东山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