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縣省級非遺項目 傳統技藝《會昌藤器製作技藝》

會昌藤器製作技藝是用杉木條作架,用贛藤(土藤)或海南藤的藤皮編織成椅、籃、盤、箕、箱等藤器用具的傳統手工技藝。

據史料記載,早在清初,我縣就有製作藤器的傳統;清乾隆年間(1736-1795)藤編傢俱盛行,漸成規模,會昌藤器行銷本省各地及閩粵客家地區。民國初年,老藝人開始編制藤椅,開創了批量化生產藤編傢俱的新路。改革開放後,會昌藤編傢俱蓬勃發展,藤器廠和作坊遍地開花。1980年“會昌山”牌客廳套裝藤傢俱被輕工業部評為“部優產品”,1984年單雙人藤沙發被評為“省優產品”,客廳套裝藤器曾選送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昌藤器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壯大,90年代後,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和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藤製品受到人們的極大喜愛。

會昌縣省級非遺項目 傳統技藝《會昌藤器製作技藝》

會昌藤器製作技藝 進特殊教育學校

經過數百年的傳承發展,藤椅成為會昌藤器最主要、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以藤椅為代表的會昌藤器,其製作工序有浸藤、選藤、破藤、拉藤、釘架(零件和部件加工)、編織、裝配、修整、上漆、檢驗、包裝等工序,主要工序如下:

會昌縣省級非遺項目 傳統技藝《會昌藤器製作技藝》

省級非遺項目《會昌藤器製作技藝》

1.浸藤。先把土藤(贛藤)捲成圈狀,放入清水中自然浸泡,需浸泡3-5天,水深要超過藤面。

2.選藤。一般選用大小均勻的土藤或海南藤,不能有黴變、生蟲、黑斑,合理選用,均衡搭配。

3.破藤。把選好的土藤拉直,在藤的一頭先用藤刀切個小口,分為三根頭,拿藤刀破藤,使一根藤破成二根藤皮,一根藤心。

4.拉藤(也叫刮藤)。用藤刀壓住藤皮一頭,一手拉藤皮,颳去藤的表面顏色,刮平卷著的藤皮,使藤皮大小、厚度適中。

5.釘架。藤架一般用杉樹條(藤條)去皮釘制而成。根據藤器的造型,對藤條進行預加熱軟化,用架刀彎成藤架的各種形狀,用釘子釘好定型。

6.編織。藤面圖案一般編織成“人”字形、“回”字形等,先確定中間花心,“壓一挑三”,兩邊則“壓三挑三”,先“壓”後“挑”,先“挑”後“壓”,依次編織,用藤刀壓緊。椅子靠背一般編織成“米”字形,按“挑一壓一”順序雙條編織,先“豎”後“橫”再“斜”,形成“雀眼”,美觀大方。

7.上漆。用砂布手工砂光滑藤架和藤面,先上底色再上底漆面漆,分3層塗飾,使藤器表面光滑均勻。

會昌縣省級非遺項目 傳統技藝《會昌藤器製作技藝》

藤器產品:客廳系列

會昌藤器製作工藝歷史悠久,以藤椅和成套客廳沙發最具特色,具有造型美觀、圖案別緻、輕爽舒適、紮實耐用、工藝精美、天然環保等特點,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成為該縣重要的傳統技藝傳承產業,也是與外界民間文化交流發展的橋樑,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在脫貧攻堅、助殘助學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