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錢幣簡介-總

清代(公元1636-1911年)是銅錢的最後一個高峰,早期的錢幣依然延續了明末的風格,工匠氣息濃,觀賞性較差,但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制錢鑄工精整,分量足,傳世品多黃亮,到了中期(乾隆、嘉慶、道光三朝)質量趨於下降,錢體逐漸輕小,到了中後期的咸豐朝,太平天國起義、外敵侵擾,國家財政困難,朝臣於咸豐三年提議鑄大錢,並多由名家書寫,錢文風格為之一變,幾乎各地錢局都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看面文即知鑄地,一時百花齊放。虛值大錢易引起民間盜鑄,名家書寫的錢文除使錢幣美感增強外,也利於區分官鑄與私鑄錢。錢幣界將咸豐皇帝與王莽、宋徽宗並稱3大鑄錢高手,某種意義上說,咸豐皇帝是“被高手”,但也足見錢幣界對咸豐錢的認可。咸豐之後是祺祥,不懂古錢幣的人很少知道這個年號的,它僅存在69天就改為同治,因此祺祥錢數量稀少,是清錢名珍。清後期的錢幣乏善可陳,到了光緒時期,就漸漸為機制幣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