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我國居民存款為何先降後升

□莫開偉

近日,央行公佈的一季度金融數據顯示,2020年1月份我國人民幣存款增加2.88萬億元,同比少增3935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4.24萬億元。2020年2月份人民幣存款僅增加1.02萬億元,同比少增2845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1200億元;可到了一季度末人民幣存款則增加8.07萬億元,同比多增1.76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今年一季度住戶存款同比多增加約4000億元。

一季度我國居民存款為何先降後升


對於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先降後升,筆者分析認為,1月份上升是因為我國民眾大量務工收入或自己一年出售農產品收入、各項工資性收入等,一般會在1月份存入銀行,這是歷史習慣使然,中國民眾每年末年初春節期間有存款的愛好,以備來年生產投資及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開支,所以1月份存款上升。

而到了2月份居民儲蓄存款又大幅下降,這個原因也很好理解,就是碰到了疫情,整個2月份全國各地都處於“封城”期間,各地相互封鎖,很多人處於暫時的失業狀態,只能靠吃老本維持日子,需要將原來的積蓄拿來保生活,全國居民儲蓄存款焉有不下降之理。而且,2月份居民儲蓄存款下降1200億元,正與全國民眾當月的生活開銷額基本吻合。

那麼,3月份居民儲蓄存款上升以及一季度居民儲蓄存款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長,又該作何解釋呢?現實是,居民儲蓄存款出現這種先降後升,聯繫到中央政府抗疫救災採取的系列財稅金融政策,就更加好解釋了。

其一,央行在一季度兩次降準釋放了1.35萬億元資金,這部分資金投放到實體經濟,有相當部分通過工資形式變成了民眾的收入,民眾會拿來到銀行存款。往年一季度央行根本沒有釋放這麼多市場流動性,故一季度存款肯定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

其二,中央財政實施了系列降稅減費優惠政策,加上下拔抗疫救災資金,也有相當部分形成了民眾的收入變成了銀行存款。據國家財政部公佈的數據,截至3月3日,全國各級財政安排的疫情防控資金就達到近5000億元,加上其他各地政府財政投入,總投入應該不下萬億元,有相當部分變成了居民儲蓄存款。

稅收方面,國家也實施了系列優惠政策,在整個疫情期間可帶來稅收優惠至少逾千億元,這些優惠的稅收有相當部分進入居民腰包變成了銀行儲蓄存款。

其三,疫情之後讓民眾充分意識到必須有足夠的生活儲備資金以備不時之需的重要性,疫情期間那些“月光族”以及靠銀行消費貸款過日子的民眾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同時,也讓不少人再次重視銀行存款行為,充分懂得了“現金為王”的道理,也對一季度居民存款增加起到了有效提升作用。

(作者系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