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增長還是大幅暴跌?疫情之下港航業三大猜想

自1月底新冠疫情在中國全面暴發以來,3個多月的抗疫“持久戰”仍未阻止病毒在世界範圍內大面積擴散,此前對疫情的種種樂觀猜想已然宣告落空。疫情之下,船公司停航數量節節上升,港口吞吐量大幅跳水,港航業的衰退已不可避免,但衰退究竟程度多深?衰退時間持續多久?面對日益攀升的全球新發病例確診數字,港航業的未來仍舊不甚明晰。


克拉克森總裁、著名行業分析師Martin Stopford博士近日發表了《冠狀病毒、氣候變化與智能船舶 | 三種海事情景:2020年至2050年》白皮書,文中針對可能出現的疫情發展狀況,對2020-2050年航運衰退程度做出預測,並總結出三種不同的情景。


溫和增長還是大幅暴跌?疫情之下港航業三大猜想


圖中黑色柱狀圖形表示1963-2019年實際海上貿易量,藍色、橙色、黑色三條曲線分別表示了2020-2050年在溫和、疲軟、暴跌三種情況下海上貿易可能發生的情況。


情景一:溫和增長


假設各國進行的防疫封閉措施有效,新冠病毒新發病例逐漸減少,中國在 2020 年夏天全面復產復工,歐洲和美國的感染率在四月下旬達到高峰,社會封閉措施在五月和六月逐步放鬆,各國相繼出臺的財政措施使企業在預算範圍內合理運轉,經濟波動之下信貸問題也得到了成功處理,同時新冠病毒的檢測、治療和疫苗研發防止了疫情進一步復發,2020年底全球經濟將重新開始運轉。但全球原材料和產品供應鏈的問題仍將導致2020-2021年全球貿易量下降,不過該數字將在2022年迅速恢復到2%的增長。海上貿易量仍保持每年3.2%的溫和增長,2050年達到歷史最高值288億噸。


另一家海事諮詢機構Drewry在集運市場預測報告中顯示,雖然中國已從疫情中恢復,但不幸的是疫情在海外地區擴散會帶去連鎖反應。Drewry樂觀預計,新冠疫情將在2020年第三個季度得到遏制,貿易將在明年初恢復。


情景二:疲軟增長


假設歐洲和美國等國的防疫措施對病毒蔓延進行了部分遏制,但疫情仍難以擺脫,感染在夏末重複發生。在各國政府財政支持下,大部分企業在今年的三四季度才開始正常運營,經營狀況始終難以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到2023年,全球才有能力有效地對病毒進行檢測及疫苗接種,七國集團(G7)主要經濟體逐步恢復平穩。全球性經濟衰退將在2020全年持續,商品需求疲軟,直至2024年海上貿易終於開始回升,並從2025年起每年增長2.2%,2050年海上貿易量達到200億噸。


情景三:增長暴跌


假設針對疫情的封閉措施在歐洲和美國的效果不甚明顯,感染率持續攀高或反覆感染仍有發生。到2020年夏末,由於政府面臨資金問題,且持續的防疫措施嚴重侵蝕了實體經濟,封鎖措施變得難以持續。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加上實體經濟中的問題,全球經濟難以重建,旅遊業與公共集會復甦緩慢,全球石油貿易穩步下滑。到2024年,海上貿易已經下降15%,貿易總額從低谷以每年0.7%的速度增長,到2050年達到119億 噸。到2050年,交通運輸和出行方式的改變,加上氣候壓力,使化石燃料貿易增長減少到-1.5%,主要大宗貨物貿易增長減少到-0.4%。但隨著供應鏈縮短,區域內集裝箱貨運量也可能增長加快。


對航運市場而言,情景一可能會產生類似於 2009 年信貸危機的影響,海上貿易在渡過危機後仍將持續走高;而情景三則類似於20世紀 80年代初第二次石油危機引發的大蕭條,對航運業的影響將持續,整個行業將面臨深遠變革。


Clarksons Research發佈報告稱,由於冠狀病毒大流行的影響,今年全球海運貿易量可能減少逾6億噸,為逾35年來的最大降幅。在Clarksons Research最近發佈的第5份新冠疫情covid19綜合航運影響報告中,分析師預測2020年海運貿易將下降約5.1%,甚至比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下降4.1%的幅度還要大。

來源: 港口圈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AnyCase——一站式國際物流智能服務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