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麗戰爭,中韓歷史上的第二次交鋒

前文關月山,好太王,韓日第一戰

講到韓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高句麗的十九代王好太王南攻百濟,西進遼東,北擊扶余,在前三國時期奠定了高句麗的絕對優勢。好太王39歲就故去後,他的兒子長壽王19歲即位,在位78年,活到97歲,是名副其實的長壽王。

長壽王繼承好太王的遺志,將高句麗的國都從丸都城(今吉林省集安縣)遷到了平壤,勢力中心向南轉移到了朝鮮半島,意圖逐步兼併百濟和新羅。

隋麗戰爭,中韓歷史上的第二次交鋒

長壽王與其父好太王相比,武功稍差,但擅長計謀,仿照中國戰國時期韓國向秦國獻計鄭國渠,想到一個削弱百濟的好計謀。

他派出一個法號道琳的和尚,以高句麗逃犯的身份潛入百濟。利用道琳圍棋的特長,四處與人對弈,很快打遍百濟無敵手,甚至驚動了百濟的蓋滷王。蓋滷王招道琳入宮對弈,一來二去熟絡起來,道琳則趁機進言說百濟王宮過於寒酸,勸說蓋滷王則徵全國勞力,大興土木,建設百濟王宮,蓋滷王果然中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百濟王宮。

長壽王趁機發兵三萬進攻百濟首都慰禮城(今首爾),高句麗軍將慰禮城團團圍住,火燒七天,終於城破,蓋滷王被押至平壤後處死。高句麗於是吞併了漢江流域,佔領了朝鮮半島一多半的土地,加上遼東的土地,已經比百濟和新羅兩個面積之和還要大。

高句麗的遷都以及南進的舉措同樣引起新羅的警覺,為了避免高句麗進一步南進,新羅開始逐步與百濟聯盟。與百濟關係密切的倭有自己的盤算,他不想打破朝鮮半島三國分立對峙的狀況,因此時而支持百濟對抗高句麗,時而又劫掠百濟,新羅,牽制其對高句麗的戰爭,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了一百五十多年。

589年,隋滅南陳,結束了自西晉以來的南北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的國家。延續前朝的傳統,高句麗的二十五任君主平原王受到中華王朝的冊封,被隋文帝封為高麗王。高句麗雖表面依舊臣服於隋朝,但平原王卻私下“治兵積穀,為守據之策”,準備反隋。平原王死後,嬰陽王即位,糾集一萬軍隊向遼西隋朝營州發起試探性進攻,結果大敗而回。

隋麗戰爭,中韓歷史上的第二次交鋒

596年,隋朝發現高句麗與北方突厥暗地聯繫,在要求其與突厥斷絕聯繫未果後,嬰陽王開始公開反隋,並聯合其他部族對隋朝邊境的騷擾。

598年隋文帝派幼子漢王楊諒出征,老將王世積輔佐,兩人併為行軍元帥率領三十萬大軍,分水陸進攻高句麗。隋軍對其要征討的地方沒有做詳盡的勘測和偵查,此時8月正值高句麗的雨季,道路泥濘,導致隋軍糧草不濟,同時軍中瘟疫也開始大範圍流行,大軍雖渡過了天險遼水卻已無戰鬥力,而海軍在駛離山東後也遭遇大風暴雨,大多數的船隻沉沒。此一役,隋軍大敗於高句麗,兵力損失達九成。

為了防止隋軍的再次進犯,嬰陽王高元息事寧人,曾上表隋文帝自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剩餘的執政時間內也沒有在對遼東發起進攻。

604年隋文帝故去,滅南陳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晉王即位,這就是隋煬帝,在607年,隋煬帝巡遊北疆,在東突厥設在大利城(今山西朔縣境內)的牙庭,發現了一位來自高句麗的使者,隋煬帝懷疑高句麗正與東突厥秘密聯盟反隋。為了驗證自己的懷疑,隋煬帝召嬰陽王來隋朝當時都城洛陽覲見,嬰陽王斷然拒絕。隋煬帝說道“敢犯天朝之威者,遲早以武討伐之”。

隋麗戰爭,中韓歷史上的第二次交鋒

遼東被視為中國固有領土的一部分,當時天下基本平定,只有遼東還未收復,對高句麗之戰,則被視為是隋朝統一全國的最後一戰。

隋麗戰爭,中韓歷史上的第二次交鋒

隋王朝開始了積極地備戰,610年開始徵收新稅用於購置遼東戰爭所需要的馬匹,611年,隋唐大運河完工,為遠距離的大規模運兵和運送糧草提供了條件。到了612年初,隋軍在涿郡(今北京附近)集結了二十四軍,每一路軍主力40隊騎兵,每隊重裝騎兵有100人;80隊步兵,每隊100人。另有4個團隊負責保障物資的運輸。每一路大軍的指揮大營還掌握一支由200名騎射手組成的別動隊,由大將和偏將共同掌控。

每一個兵團都可以通過軍服,旗幟的顏色來進行分辨,這些軍隊的骨幹是府兵。府兵制是一種輪番宿衛和徵防的軍事組織制度,隋朝繼承與北周和西魏。隋軍的可作戰部隊高達60萬人,加上後勤補給人員總人數已經接近百萬,隋開始了對高句麗的強大攻勢。

隋麗戰爭,中韓歷史上的第二次交鋒

有了第一次隋麗戰爭的經驗,遼東七八月的雨季會給大軍行進及後勤糧草供應帶來諸多不便,因此隋煬帝在新年之後就發兵,希望能在雨季之前平定高句麗。612年4月,隋軍抵達遼河,宇文愷搭設三架浮橋,隋軍順利度過遼河,高句麗軍退守遼東城(今遼寧省遼陽市),在姜以式帶領下抵抗隋軍。隋軍在多地都陷入了城池攻防戰,高句麗軍發現了隋軍通訊上的致命漏洞,往往在城池將要被攻破時,假裝投降,而根據制度,隋軍不能直接接受,而要請示在後方督戰的隋煬帝,高句麗軍就利用這個時間修正城池,然後繼續抵抗。

就這樣隋麗兩軍僵持到了6月,隋煬帝改變策略,從大部隊中分出9軍約三十萬人,直取嬰陽王,分給士兵百日糧食。隋煬帝令宇文述和於仲文統領這支突擊部隊,並給予極大的自由。同時隋水軍也配合一同進攻,7月兩軍揮師在平壤城附近。但此時陸軍基本斷糧,水軍在沒有等到大軍到來前,貿然出擊攻城,由4萬人降至不足2萬。

高句麗軍主將乙支文德屢次詐降,引誘隋軍孤軍深入,而乙支文德則以逸待勞,最後當隋軍突擊部隊距離平壤30裡距離,準備度過薩水(清川江)遭到高句麗軍的猛攻,多數士兵跑散,戰死,逃至遼東城的只有兩千七百人。7月隋煬帝下令從高句麗全線撤兵。

613年,隋煬帝徵集十萬大軍準備再次進攻高句麗,在與高句麗軍對峙時,恰逢楊素之子楊玄感造反,因擔心腹背受敵,被迫撤軍回國鎮壓叛亂。第三次戰爭無疾而終。

614年,在鎮壓楊玄感叛亂之後,隋煬帝再次統軍十萬進攻高句麗。嬰陽王利用遼水作為天然屏障,並不斷對隋軍的補給線進行騷擾,再一次使隋軍陷入了困境。在與隋軍僵持數月之後,嬰陽王交出楊玄感叛亂時逃到高句麗的反將斛斯政,與隋煬帝達成議和。

隋煬帝即位後,605年討占城,征討契丹,大宴突厥,607年征討流求,609年攻滅吐谷渾,在加上三次對高句麗的戰爭,以隋朝敗北收場,連年征戰使隋朝國力銳減,國內矛盾劇增,最後引發大規模的起義和反叛,導致隋朝最終於618年滅亡。隋麗戰爭的失敗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東亞“宗主國”及朝貢體系的形成。

而嬰陽王,乙支文德,姜以式因抵禦了隋朝百萬大軍,而被韓國視為抗擊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因凝聚了韓國的民族凝聚力而受到韓國人的推崇。韓國史書《三國史記》中稱嬰陽王“風神俊爽,以濟世安民自任。”然而為了抵禦隋軍的入侵中,高句麗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國家開始走向衰亡,嬰陽王死後,榮留王即位,迅速遣使入唐稱臣納貢,但最終也難逃被唐王朝滅亡的命運。參見前文

韓國白江口,中日第一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