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金磚是如何燒成的?

黃元琪

蘇州城北的陸慕鎮,藏著一間

御窯金磚博物館,講述了一段江南工匠締造的手藝傳奇。

幾百年前,這片人傑地靈的土地窯火旺盛,一塊塊烏黑細料方磚,有“一兩黃金一塊磚”的美名。它們被擺放在江南名家的園林中,也被鋪在紫禁城宮殿的地面上。

故宮的金磚是如何燒成的?

太和殿地面,康熙五十三年鋪墁的金磚 御窯金磚廠官網 西狩不惑 圖

陸慕御窯,本名“餘窯”,從明朝永樂年間便開始為京城供磚,被賜名“御窯”。金磚的名字源於它被敲擊時,金石之聲聞之清脆悅耳,加上它密度緊,重量足,工期長,堪比金子珍貴,名氣便越傳越響。

古時,肱骨棟樑身著朝服配皂靴,腳踩皇宮要殿內烏黛光潤的地磚上,為治理國家出謀劃策。后妃腳上的如意雲頭青綺舄,摩挲著光潔的地磚,打發深宮寂寥。

時光流轉,到20世紀80年代,踩在金磚上的鞋子從布鞋變成打著鐵掌的皮鞋,川流不息的遊客用好奇的眼神參觀恢弘的宮殿,卻也讓地磚不堪負荷。它們變得坑坑窪窪,使得工作人員為此憂心不已。一度他們以為技藝早已失傳,金磚壞一塊就少一塊。

出於保護它們的緣由,一些宮殿不得不關閉。好在上世紀故宮大修繕時,專家憑藉史料一路來到蘇州,尋得金磚製作技藝的傳人,一批用古法制作的磚,再次被運往古老的皇宮。

2016年,御窯金磚博物館誕生,讓更多大眾走進這門技藝背後隱藏的奧妙。

故宮的金磚是如何燒成的?

御窯金磚博物館外觀 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為作者供圖

故宮的金磚是如何燒成的?

博物館外廊

博物館由內而外,都與“磚”息息相關。外牆建築皆以磚料砌成,層層疊疊,往裡走幾步,曲徑通幽的竹林旁是磚雕,展現江南在磚藝雕刻的發展歷史和精妙技法。進門長廊連接起園林與各個場館,一邊走,一邊就能看到當年陸慕磚窯的舊貌。

故宮的金磚是如何燒成的?

館外園林的磚雕

室外園林中保留著一對姐妹窯——兩隻高高的煙囪指向雲霄。它們是源自清朝晚期的老窯,如今,工匠們繼續在姐妹窯中用古法制作金磚,延續窯火。

故宮的金磚是如何燒成的?故宮的金磚是如何燒成的?

古窯洞姐妹窯

一塊金磚究竟如何誕生?博物館的第一展廳解答了觀眾心頭疑惑。

從掘土到出窯,必須經歷29道繁複的工序。

過去每年立春,燕子飛到嫩青色楊柳的枝頭,工匠們成群結隊地來到陸慕的田地中去尋找符合製造標準的金銀磚備料。唯有這片土地誕生的高質量泥土,才能煉製出一塊合格的金磚。

從立春到驚蟄,工匠們要完成“七轉成土”之掘、運、曬、椎、舂、磨、篩的工序。之後,再經濾、曬、晞、勒、踏、揉,即“六轉成泥”,使金磚泥土無孔、無氣泡。

這些步驟完成後,時節大抵到了穀雨,再經立夏“裝”、小暑“翻”、立秋“築”、處暑“遮”、秋風“曬”,一塊磚在進窯洞燒製前,足足需要八個月的準備與蛻變。

故宮的金磚是如何燒成的?

古代工匠在皇宮鋪金磚示意圖

期間它們還必須被妥善保管,不能被風吹日曬。盡職的匠人為了讓泥土結構細密緊實,需要用腳踩、用手錘泥,汗水與時間是一塊好磚誕生前必不可少的要素。

燒製同樣需要耐心,燒窯講究前慢後快,工匠不用柴火而是用稻糠燒製去燃燒窯火,這過程又需要130個日夜。直到大寒時節,完成了最後一道窨水(窯磚燒好後,往窯洞內澆水降溫的過程)的工序後,磚的色澤變得烏黑光潤,敲之聲音清越動聽,一塊好磚終於誕生了。

村民們鄭重地捆紮好金磚,搬上漕船,它們隨著京杭大運河來到北京,去完成自身的使命。

故宮的金磚是如何燒成的?

準備上漕船的金磚

故宮的金磚是如何燒成的?

金磚上的皇宮模型

博物館內藏有1458塊金磚,每塊磚都有邊款銘文。這是它們生命的印跡,工匠將刻有年號、蘇州府、工匠名稱與編號銘文刻在磚的側邊。它們也是金磚的驕傲,沒有邊款銘文的磚只能被稱為普通方磚。

故宮的金磚是如何燒成的?

館藏金磚

故宮的金磚是如何燒成的?

金磚銘文

這些“驕傲”的磚並非只能運往皇宮,在富饒的江南,你也能在古時文人雅士的名園中覓得一塊金磚。

故宮的金磚是如何燒成的?
故宮的金磚是如何燒成的?

江南園林中的金磚

我小時候逛蘇州園林時,常常不解為何會在南牆窗下或者抄手遊廊的某處看到桌子上放著一塊墨黑蹭亮的“石頭”,摸上去非常光滑,四四方方有兩尺兩寸,側面刻有時間地點與工匠名字。

這個疑問也在博物館得到了解答。江南園林講究隱喻與風雅,建築、假山、水池和植被無處不透露著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歸隱文化。園子不但能遊,還能住,能用。桌子上的金磚厚重平滑,兩邊環以石凳。園子主人會邀請客人來此聽風賞月,持子來上一盤棋局———手感清冷的金磚正好充當桌子的妙用。主人也會揮毫一筆,此時,金磚就變成了可循環利用的紙張。

在古典園林的一隅放置一金磚,既是生活的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也是民間手藝和文人精神的風雅共會。

責任編輯:朱喆

校對:張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