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這幾天的嫦娥五號,是中國一大盛事。


不過如果你仔細看下嫦娥登月工程的背後力量,就會發現它很像幾個科技類大學的“年度秀”。


嫦娥五號總設計師楊孟飛來自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探月工程的總設計師吳偉仁來自於合肥的中科大;

嫦娥系列的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院長;

探月計劃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是西北工業大學校友。

在網上走紅的95後發射場女指揮員周承鈺,畢業於國防科大航天系。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嫦娥登月團隊,成員從上往下大多有相似的院校背景。

不僅是航天航空,其他一些科研硬骨頭領域,比如航母、戰艦等。同樣很少見到清北兩校的身影。

看看下邊這張圖片: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35位“大國工匠”,基本來自於中科大、哈工大這些學校。西北工業大學尤為醒目,35位工程師裡西工大上榜12位,超過三分之一。北大清華的存在感很弱。


這似乎就不難理解,為何之前特朗普打壓中方科技研究,開出的一張針對中國高校的“制裁清單”裡頭沒有清北了。


那麼,清華和北大的天之驕子去哪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關係重大。在這裡我先擺一個結論:就是大英帝國衰落的老路,中國絕不能再走第二遍了。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今天,有大半的北大畢業生擠進體制內,去拿公務員鐵飯碗了。


用“大半”這個說法一點都不誇張,前不久,南方週末發表一篇文章《名校生挺進體制內》指出,北京大學2019屆畢業生裡有49.79%到機關單位,再算上27.14%去國有企業的,合計下來,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僅河北省委組織部一個單位就招收了84人。


體制單位對名校高材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即便是街道辦這種芝麻綠豆大的基層單位,仍然趨之若鶩。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今年8月杭州市餘杭區街道辦的報考名單


至於清華大學的畢業生,除了事業單位,最嚮往的行業便是金融、IT通信,分別為21.2%、17.7%。


原因不言而喻,這兩個是國內目前頂尖的高薪行業,而從事“老大粗”的製造業的僅有7.4%,從事做冷板凳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為13.6%。


“大家拼命往掙錢多的領域去鑽”。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曾一針見血地說到:


“清華70%至80%的高考狀元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連我最好的學生,我最想培養的學生都告訴我說,老闆我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說金融不能創新,但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我認為這個國家出了大問題”。


與之相比,2017年國防七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的本科畢業生,最集中的就業去向是製造業。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如果說,在遼寧艦、C919、殲20、復興號、北斗衛星等大國重器上,是西北工業大學等國防七子、軍工六校的人才在霸屏,那麼清北還是有自己驕傲的領域的——互聯網。


在2015 — 2017 年的互聯網創業高峰期,北京大學的畢業生創立了 171 個項目,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創立了 192 個項目。從清華北大走出來的創業者共有 379 人,遠超其他院校。


根據《2017 年獨角獸俱樂部》,企業估值前 20 的聯合創業者團隊中,有16 位創始人是清華人,14 位是北大人,排名最前。


我們熟悉的互聯網企業,不少創始人是清北背景。比如百度的李彥宏;滴滴出行的柳青;美團點評的王興、王慧文;愛奇藝的龔宇;ofo 小黃車的戴威。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部分創始人名單


我不否認這些企業對於社會經濟、就業所做的貢獻,但是,這些企業的技術含量,很難跟影響大國核心競爭力的軍工/製造業領域對比。


有的,甚至還淪為了資本市場的遊戲,一堆雞毛(5225012 com)。


清北高材生喜歡扎堆互聯網,或許也是出於精明的考慮吧。互聯網公司曝光率高,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財富自由,成為明星企業家。如果選擇坐冷板凳的製造業項目,可能一輩子都默默無聞。


於是,中國的高校俱樂部就形成了這樣的場面。


國防七子、軍工六校:我們在登月、在造火箭、在造航空母艦。


北大清華:我們在體制,在華爾街,在創業準備上市敲鐘。


不僅如此,據說清華北大每年大概都有三分之一的本科畢業生出國去了。有多少人會回來獻身攻堅拔寨的科研項目,我不得而知。


施一公曾經在演講時感慨過:


我這一屆,清華有2251位本科生,畢業後,有一千六百多人都去了美國,現在大部分還待在美國,我沒有準確統計數字。我們這麼多極其優秀的中國學生到了國外,能脫穎而出的卻非常少。


我在普林斯頓當助理教授的時候,去跨國製藥公司參觀,接待我、和我交談的都是白人,而在這個公司打工的,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中國人,他們是北大、清華、復旦、交大國內一流名校的學生,他們的智力、能力、學識遠遠高於他們的老闆,他們老闆的老闆。可是他們很滿足,這是件非常遺憾的事。


之前清華北大“落選”美國製裁名單。有網友們就開玩笑說:連美國人都知道,不能把清華北大納入其中,否則誰還會給美國輸入優秀的留學生。


或許,這也是大國工匠甚少清北人身影的因素之一吧。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平心而論,作為中國名聲最響亮、掌握資源最多的兩所學校,清華和北大擁有相當一流的科研水平。

當下熱門的機器視覺、AI芯片、生命科技,都有清北高材生的參與。主攻“人臉識別技術”的曠視科技,其研發團隊人員,超過半數來自於清華。


從專業設置來講,西工大等學校本來就專門跟軍工對口,清華北大研究領域廣泛,包括醫學、數學、物理學基礎學科。有的基礎理論非常冷門,比如復曲面上的卡拉比問題、完全(非緊)黎曼流形幾何,普通人不關心,也不懂。


清北貢獻了眾多人才: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王選創立了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王忠誠是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抗擊非典、新冠,大名鼎鼎的鐘南山也是北大人。


歷史上清華大學的航空專業實力強大,然而在1950年代的全國院系大調整裡,全部調撥給了北航,因此清華錯過了現在的多項大國工程。


儘管存在眾多客觀原因,但是北大清華出大國工匠的人實在太少了,跟自己的實力嚴重不匹配。


要是普通學校,人民群眾還不至於苛責和失望,可你是北大清華啊,寄託全國的厚望啊。


中國第一梯隊的高考生忙著擠進體制,忙著搞金融、搞互聯網,結果就是,跟軍工業、製造業密切相關的生化環材,學術成果很多是由第二梯隊的高考生完成的,有的還來自於腰部大學,比如長江大學、安徽大學、曲阜師範之類的學校。浙大第一個在science發文的教授袁輝球,本碩在湘潭大學讀的。


第二梯隊的高考生,承擔了本該屬於第一梯隊的任務。


但是話又說回來,國防七子、軍工六校,以及其他眾多工科院校,做著最苦最累的活,工資卻很低。


2017年連續兩次火箭發射失敗後,有網友在水木社區上發帖說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位於北京的航天人,連房子都住不起,孩子都沒法上學,如何安心工作。就算是有著一顆愛國的心,又如何能不被這些生活上的問題拖累不分心?希望上上下下做一次徹底的歸零,


作為一名航天人,自認為本次發射失敗再正常不過,和預感一樣。面對大面積離職,整體風氣都很浮躁


不知道這裡頭有多少是說笑的成分,但是科研崗位待遇低,是不爭的事實。


優秀的理工精英長期不得志,2018年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的張小平,在國企裡月薪一萬,離職進入民企後薪資暴漲10倍。


等張小平走後,研究所回過神來,發現這人不可或缺,是發動機最核心部件研發的靈魂人物,影響到火箭登月的進程,發文要把他押回來。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掌握如此核心技術的人才,卻長期薪酬不如農民工,令人嘆息。


2018年“中國天眼工程”接受驗收在即,單位駐地位於貴州偏僻地區,條件艱苦,家人分居,付出這麼多犧牲,開出的年薪僅10萬。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天眼工程”的招聘部門,指望用這點錢吸引人才,建設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這不只是科學的奇蹟,也是人力資源的奇蹟啊。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儘管大家都在講製造業重要,虛擬經濟過熱不是健康現象,嘴上說不能這樣,但身體卻很誠實,打破頭要去互聯網大廠、金融公司。


他們一邊拿著最高的工資,一邊抱怨工作996,程序員的哭聲響徹微博和知乎,頻頻形成熱點,製造業苦多了,但是製造業的聲音聽不到。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2018年北大校本部畢業生投身於製造業的比例為1.56%


中國的社會格局,多少有點像過去的英國。

19世紀中後期,英國抓住第一次工業革命,一躍成為日不落帝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工廠,但是沒過多長時間,才統一沒多久的德國就趕了上來,成為歐亞大陸最強的國家。

背後的原因之一,就是兩國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視程度不同。


作為老牌的金融中心和貿易航運中心,英國即使不在製造業上發力大突破,也能夠靠吃老本過上舒服日子。所以把大量教育資源傾斜到藝術與社會科學,忽視理工科精英的培養。


德國起步晚,殖民地面積又遠不如英國,只能是一步一個腳印,把工程技術的人才寵上了天,靠科技來逆襲。


1913年,英國(不含蘇格蘭)全部科學、技術、數學學科僅有350名畢業生,而競爭對手德國一年就培養了三千個有學位的工程師。


在英國,產業界早已形成一條鄙視鏈,銀行僱員瞧不起工業經理,工業經理又瞧不起技術人員。


那些銀行金融從業者往往出身於牛津劍橋,處處透露著優越感,而工程師往往出身於曼徹斯特這類紅磚大學(Red Brick University),他們在牛津劍橋的金融才子面前根本抬不起頭。


牛津和劍橋早在中世紀的時候就創立了,校園建築非常古老。而曼徹斯特等六所大學是在近代19世紀才誕生的,因為學校樓房由工業化的紅磚建成,所以有“紅磚大學”的稱呼。


這六所大學研究土木工程、化學應用等學科,對英國工業革命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在工廠企業裡,有法律、會計背景的人員就是比工程技術人員升遷更快。


在這樣的環境下,你說英格蘭的製造業能不倒退嗎?


學者曼特爾看到工廠淪為金融大財團的附庸,曾經痛惜道:“好像工廠的任務是洗錢,生產反倒成了次要。”


對技術的漠視,換來的只能是一個個英式沒品笑話:1960年代,英國新辦了一些學校,對副校長進行考察,僅一人懂熱力學定律,其他副校長匱乏自然科學知識。


此時的英國,已經回力乏天了。

從世界頭號霸主衰落為二流國家,英國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英國人走的老路,中國一定不能重蹈覆轍。


今天中國獲得的經濟奇蹟,很大程度上根基於兩個基礎,一個是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一個是 “工程師紅利”。

正是中國培養出了成千上萬的工程師,推動了中國的製造業不斷轉型升級。

奧巴馬時期,美國政府曾要蘋果公司把生產線遷回美國,喬布斯當即回覆:不可能。因為美國提供不了一批勝任生產的工程師。


庫克說:“在美國,你可以召開一次模具工程師會議,但我不確定我們能否把會議室坐滿。但在中國,這些模具工程師可以坐滿幾個足球場。”
蘋果公司在中國建設廠房,不單是貪圖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更是貪圖“中國製造”的技術團隊。


對於製造業來說,當前像登月這種大工程是難遇的好機會。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一方面,航天、軍工領域涉及到多個學科多個產業鏈,其關鍵性的突破和成果,能夠提升整個國家的工業技藝水平。
另一方面,理工精英在大國重器項目獲得練手的機會,一旦轉入研究民用產品,也更加得心應手。軍用科研成果經過商業化開發,也很有可能轉到民用,惠及全社會。


遙想當年,阿波羅登月計劃就極大帶動了美國經濟發展,給製造業提升了一個臺階。外太空材料鈦合金後來應用到醫學假肢,伽馬射線、微波爐等科技成果,也是航天科研的副產品。


嫦娥登月團隊為什麼沒有北大清華身影?

第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西北工業大學展示最新研發的柔性電子顯示屏,薄如一張A4紙,可隨意彎曲,輕便不發熱


希望這一次的登月,能在新一代年輕人播下航天夢的種子,鼓勵下一代人投身於科研建設。


雖然目前中國的製造業進入了一個瓶頸期,但是隻要國家重視,只要我們不走英國的老路,中國的製造業仍然大有前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