弒母案件層出不窮?父母和孩子,到底是誰錯了?

原文收錄於公眾號:【起飛吧 小少年】

定期更新育兒知識,歡迎關注

近日,一則「青島15歲女孩勒死律師母親」的新聞,在全網引發激烈討論。

弒母案件層出不窮?父母和孩子,到底是誰錯了?

山東青島一名15歲的高一女孩,有計劃、有預謀地,殺死了自己的母親。

5月23日晚,年僅45歲的女律師張某和她15歲的女兒在家過週末,女兒「貼心」地說要給媽媽按摩。

就在媽媽毫無防備,趴在沙發上時,女兒拿出早就準備好的繩子,從後面活活勒死了自己的母親。

殺死母親後,女兒將媽媽屍體塞進行李箱,反鎖家門,和母親的屍體一起度過了兩天一夜,直到週一一早有人敲門,才東窗事發。

據附近居民回憶,此前從未見過母女二人發生爭執。

一名認識死者的律師表示,「儘管獨身帶著孩子,但她總是給孩子最好的。」初中時,她將女兒送到了一所私立學校,一年學費3.2萬元。

弒母案件層出不窮?父母和孩子,到底是誰錯了?

但同時,也有女兒同學透露,女兒曾開玩笑似地說過,「家裡什麼都好,就這個媽不好。」

是什麼導致了一個原本應該幸福家庭,最終走向這樣的結局?

良好的親子關係,到底應該如何建立?

2020年2月,四川13歲男孩與母親發生口角,被母親的過激言語激怒,一時衝動殺死了自己的母親;

2019年3月,江蘇鹽城13歲的少年邵某,在媽媽管教自己時發生衝突,用菜刀將母親砍死;

2017年12月,四川達州13歲男孩因怨恨母親對其管教過嚴,持刀將母親殺害。

弒母案件層出不窮?父母和孩子,到底是誰錯了?

類似的案例層出不窮,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孩子往往是因為與家人發生口角後,衝動犯罪。

在譴責這種弒母行為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思考,到底如何跟孩子交流才是正確的?

01 言語往往比行為更傷人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一直有一個誤區,就是負面管教

害怕孩子驕傲,所以就算考試進步了,也要說一句:「得意什麼,你還差得遠呢」;

擔心孩子抗壓能力差,所以在孩子遭受打擊的時候,及時補刀:「這點打擊都受不了,以後還能幹什麼」;

憂慮孩子完不成任務,所以在孩子陷入困境的時候,火上澆油:「你要是做不好,就是對不起爸爸媽媽對你的期待」。

殊不知,這不是挫折教育,這是毫無意義的懲罰。只會導致孩子抗壓能力越來越差,對嘗試新鮮事物喪失勇氣,甚至不願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及情緒。

02 請控制你的控制慾

父母和孩子關係緊張、破裂,是因為不愛自己的孩子嗎?

事實往往不是這樣。不是不愛,而是太愛。

因為太愛,怕孩子走上歧途,所以要隨時掌握孩子的一舉一動;

因為太愛,怕孩子在外受到委屈挫折,所以忍不住一直嘮嘮叨叨;

因為太愛,怕孩子不知道這份愛的重量,所以不斷地把愛以道德綁架的形式強加給孩子。

殊不知,真正的愛應該是相依相伴,相互扶持,應該是陪著孩子一起向前;而不是把自己的焦慮如數轉嫁給孩子。

03 日趨緊張的親子關係,究竟該如何修復?

弒母案件層出不窮?父母和孩子,到底是誰錯了?

  • 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要一味打壓,要引導

要記住,負面情緒誰都會有,尤其是一個對自身都還處在探索階段的孩子。

面對一個正處於負面情緒中的孩子,不要一味的打壓,而是要正向引導,幫助孩子正確表達負面情緒,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不滿,引導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情緒緩解方式。

同時,從小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訴孩子,攻擊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後果。讓孩子從本質上消除負面情緒可能帶來的攻擊行為。

  • 愛孩子,就要正確表達出來

中國文化傳統一直較為含蓄內斂。因此很多人覺得,對於親人的愛只需要做好就可以了,但其實,即使面對家人,也需要表達愛意。

對孩子表達愛,可以建立更平等透明的家庭關係,增加孩子與家長的交流。

在生活中多多陪伴孩子,讀懂孩子的心理需求,並給予恰當的回應,才能夠幫助孩子真正建立安全感,併為孩子未來走向外部世界儲備足夠的心理資源。

  • 你是什麼樣的家長,孩子就會是什麼樣的孩子

心理學研究證明,愛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孩子從父母那裡習得的。

因此,父母怎樣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怎樣對待他人。這就是為什麼,存在家暴行為家庭出身的孩子,大概率未來也會成為施暴者。

不要因自己對某些事情不順心而在孩子面前毫無顧忌地攻擊別人,夫妻之間更學會更好的溝通交流,你要知道,你的一切,都是孩子學習的模板。

其實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所以愛孩子就從改變自己開始,我們想讓孩子開出什麼樣的花,就要播下什麼樣的種子。


更多專業教育心理學理念,請關注公眾號:起飛吧 小少年

等你來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