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雜談|道教和佛教的根本區別,道重今生,佛盼來世

文化雜談|道教和佛教的根本區別,道重今生,佛盼來世

當年釋迦牟尼出家原因之一,就是為了解脫生老病死這種人間常態,而當時的整個印度土著,是處於被西方雅利安人征服的狀態,雅利安人把印度分成四等,婆羅門(祭司)、剎帝利(貴族)、吠舍(平民)、首陀羅(土著),為了對抗婆羅門教,當時印度有很多其他教派,釋迦牟尼就跟隨一個教派參加了不吃飯的苦修,結果餓的“身肉為消盡,唯其皮骨存”,最後靠牧羊女奉獻的乳糜才好轉過來,後來在菩提樹下悟道。那麼悟的是什麼道呢?

文化雜談|道教和佛教的根本區別,道重今生,佛盼來世

釋迦牟尼苦修

釋迦牟尼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空”,人生是苦難之海,只有涅槃和覺悟,才得以脫離生死輪迴,靠來世才能解脫痛苦,釋迦牟尼給出一個形容詞,覺悟!覺悟者才能叫佛!

那麼,釋迦牟尼的看法對不對呢?

人生的確有生、老、病、死這種大苦,可是天地稟陰陽而生,有苦就必然有樂,從最下層到最上層,必定是苦越來越少,樂越來越多,這就是俗人努力的目標。

文化雜談|道教和佛教的根本區別,道重今生,佛盼來世

生老病死

再換個看法,母親生一個孩子,分娩時的確是非常痛苦,但只要看著孩子健康成長,大部分母親都會覺得以前的苦是值得的,這就是以苦為樂。

可見苦樂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盡盼來世也並非正道。

佛教勸世人學會忍耐一切,把希望寄託在來世,希望得到好報,今生你是低等人,順從修佛,來生做高等人,後來這種理論在印度大行其道。可惜伊斯蘭崛起,用刀證明了這套路不行。

那麼道教呢,道教繼承了先秦道家的理論又有所改變,道家是闡述宇宙運行規律的,講究順天而行,在養生;道教則處於順天與逆天之間,正視生老病死,愛恨別離,認為這是人間常態,而信道煉丹以期永生。

文化雜談|道教和佛教的根本區別,道重今生,佛盼來世

女道士

至於來世的事,道教不怎麼討論,而關於因果,道教多講究現世報,這無疑是比佛教高級的狀態。

道教立足當下面臨著現實的考驗!道士講究修煉,羽化飛昇,自由自在。這是和道家一脈相承的一種狀態,簡單說,自由和逍遙是道家和道教一同追求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道教傳播度不如佛教的原因了,一旦你自由逍遙了,誰還幹活呢?這就是帝王為什麼多支持佛教,而少支持道教的原因。

文化雜談|道教和佛教的根本區別,道重今生,佛盼來世

道士下山

二者之核心區別在於此,因此網上有道教講究今世,太平盛世,佛教大行其道,道教歸隱山林,亂世佛教歸隱山林,道教入世救人一說。

喜歡的話就關注我們!

小手札 | 國學,詩詞,藝術,文學,歷史,民藝,雅事

編輯:沽酒居士

版權所有:陝西穆誠林國學文化研究院

文化雜談|道教和佛教的根本區別,道重今生,佛盼來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