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道教和佛教的根本区别,道重今生,佛盼来世

文化杂谈|道教和佛教的根本区别,道重今生,佛盼来世

当年释迦牟尼出家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解脱生老病死这种人间常态,而当时的整个印度土著,是处于被西方雅利安人征服的状态,雅利安人把印度分成四等,婆罗门(祭司)、刹帝利(贵族)、吠舍(平民)、首陀罗(土著),为了对抗婆罗门教,当时印度有很多其他教派,释迦牟尼就跟随一个教派参加了不吃饭的苦修,结果饿的“身肉为消尽,唯其皮骨存”,最后靠牧羊女奉献的乳糜才好转过来,后来在菩提树下悟道。那么悟的是什么道呢?

文化杂谈|道教和佛教的根本区别,道重今生,佛盼来世

释迦牟尼苦修

释迦牟尼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空”,人生是苦难之海,只有涅槃和觉悟,才得以脱离生死轮回,靠来世才能解脱痛苦,释迦牟尼给出一个形容词,觉悟!觉悟者才能叫佛!

那么,释迦牟尼的看法对不对呢?

人生的确有生、老、病、死这种大苦,可是天地禀阴阳而生,有苦就必然有乐,从最下层到最上层,必定是苦越来越少,乐越来越多,这就是俗人努力的目标。

文化杂谈|道教和佛教的根本区别,道重今生,佛盼来世

生老病死

再换个看法,母亲生一个孩子,分娩时的确是非常痛苦,但只要看着孩子健康成长,大部分母亲都会觉得以前的苦是值得的,这就是以苦为乐。

可见苦乐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尽盼来世也并非正道。

佛教劝世人学会忍耐一切,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希望得到好报,今生你是低等人,顺从修佛,来生做高等人,后来这种理论在印度大行其道。可惜伊斯兰崛起,用刀证明了这套路不行。

那么道教呢,道教继承了先秦道家的理论又有所改变,道家是阐述宇宙运行规律的,讲究顺天而行,在养生;道教则处于顺天与逆天之间,正视生老病死,爱恨别离,认为这是人间常态,而信道炼丹以期永生。

文化杂谈|道教和佛教的根本区别,道重今生,佛盼来世

女道士

至于来世的事,道教不怎么讨论,而关于因果,道教多讲究现世报,这无疑是比佛教高级的状态。

道教立足当下面临着现实的考验!道士讲究修炼,羽化飞升,自由自在。这是和道家一脉相承的一种状态,简单说,自由和逍遥是道家和道教一同追求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道教传播度不如佛教的原因了,一旦你自由逍遥了,谁还干活呢?这就是帝王为什么多支持佛教,而少支持道教的原因。

文化杂谈|道教和佛教的根本区别,道重今生,佛盼来世

道士下山

二者之核心区别在于此,因此网上有道教讲究今世,太平盛世,佛教大行其道,道教归隐山林,乱世佛教归隐山林,道教入世救人一说。

喜欢的话就关注我们!

小手札 | 国学,诗词,艺术,文学,历史,民艺,雅事

编辑:沽酒居士

版权所有:陕西穆诚林国学文化研究院

文化杂谈|道教和佛教的根本区别,道重今生,佛盼来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