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故事—趕會

故鄉故事—趕會

閒的時候,回憶一些童年趣事,也會一個人坐在椅子上傻笑;回首往事,猶如昨日。

趕會——皖北對於趕廟會的簡稱,每個集市每年只有一次。其實就是現在的趕集,但是趕會又比趕集持續的時間長,一般趕集,中午12點以後集市上就冷清很多了。不像9點左右人山人海的感覺。而趕會呢?能持續到下午2點以後,並且人還比較多。

故鄉故事—趕會

趕會對於那時的我們,是一個盛會,至少對於我來說是這樣——因為,母親一般會給我們1-2塊錢,有時和我們一起,有時我們小夥伴一起。

和父母一起趕會,父母大多數只是買農具和生活必需品。由於趕會,很多東西相比平時多很多,而且價格也不貴。而和小夥伴一起,大多數是買吃的,雖然只有1-2塊錢,但是也能買不少吃的。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是我們隔壁鎮那邊趕會的日子(我們離這個鎮更加近,所以我們很少去我們鎮上趕會)。也是我們小夥伴一起去玩,去買小吃的日子。因為這是春節後第一個比較隆重的日子。所以我們會很期待。

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和小夥伴一起出發去的,到街上之後大家基本上分開了,因為大家的喜好不一樣,分開行動是最好的選擇。那個時候大家都十歲以上了,也不會擔心被拐賣,所以也就不擔心。

故鄉故事—趕會

這次趕會,手裡拿著1.5元,非常高興。看到很多人圍在一塊,於是自己也就湊個熱鬧,原來是套圈(這個遊戲就不多介紹了現在也比較多)。自己就看別人去玩,很羨慕別人拿走那些比較貴的東西。自己也想試試,於是問一下,什麼價格,5毛錢3個,最低5毛錢的。而地上大多數是飲料、餅乾、小玩具、方便麵等等價值在0.5元以上的東西,也有比較貴的,但是比較遠。看到地上那麼多吃的,感覺不是很難,也就想試試。付了5毛錢,3個圈,自己有點小激動,終於可以試試自己的運氣了。而自己運氣還不錯,3個套中了2個,1瓶飲料(已經記不清是什麼了),一袋方便麵。瞬間運氣爆棚。周圍的人也鼓掌,說這個小孩挺厲害的。瞬間自己感覺膨脹了,笑得都帶一種傲視群雄的感覺。自己很厲害那麼多大人都沒有套中,自己居然這麼輕鬆,而且第一次玩居然3中2。要不是錢太少,可能繼續下去,能把老闆地上的零食全部贏走。拿到獎品之後,雖然農曆三月十五的天氣還是比較涼的,但是對於飲料,自己還是立即打開喝了。而且想去小夥伴面前秀一把,還分給他們喝了,讓他們投出羨慕的眼光和敬仰的眼神。沒多久就聽到大人說,很多套圈的用的都是發黴,變質的東西,全都是過期食品(那時還小,對於過期食品瞭解不多,但是知道生產日期什麼的了),於是自己看看看自己的飲料和方便麵,都是過期食品,但是自己在小夥伴面前又不想太難堪,於是偷偷的把剩下的飲料倒了,而方便麵是在回去的路上,偷偷拆開袋子,捏碎扔掉了且沒讓小夥伴發現。

故鄉故事—趕會

趕會還有一個,平時趕集很少遇到的小吃——小麻花。這個是趕會必買的小吃,價格不貴又好吃,無論是和父母一起還是和小夥伴一起,這個東西都會買幾個(價格在0.1元兩個左右)。

故鄉故事—趕會

再有一個就是現在,也沒有真正體驗過的遊戲——在一個小板子上用橡皮筋拉玻璃球,然後玻璃球落到哪個格子,就給相應的錢(0.5 元、1元、2元、5元、10元、20元不等),如果是0或者是起點,就得給攤主0.5元。一般攤主會讓你試玩,基本上都能中獎。所以每個人去,他都會問得很清楚,是試玩還是真正的玩。一旦真正開始玩,基本上沒有一個人能從攤主手裡拿到錢。所以我知道這肯定是騙術,所以雖然有20元的誘惑,自己卻從來沒有花過錢玩過。現在百度一下就知道為什麼你試玩就能中,而真正玩卻中不了的原因。

故鄉故事—趕會

還有一個東西是趕會必見的——搭臺唱戲。那個時候小孩子不懂,也看不懂,也不想看,所以到現在為止,自己對戲劇類的東西還是不懂。只是覺得這是國粹,不應該沒落。

趕會,對於小時候的我,最大的吸引力就是玩和吃了。自從到城市上學、升學、工作後,很少在這種日子回去了,聽說現在也還有,只是沒有之前那麼熱鬧了。

  1. 高誘惑,低投入,基本上都是騙局。不相信,天上掉餡餅,必然不會被騙;
  2. 低價值的東西,大多數都不會好,道理和上面差不多。
  3. 隨著城鎮化的提高,這種廟會很可能不再有往日的盛大。甚至消失,這就像我們很多傳統的東西,在現在社會中,逐漸消失,直到再也不見。
  4. 戲曲——有時候想想,自己都不太懂,不喜歡。而且像自己這樣的人大有人在,它的沒落也是必然了。培養我們對戲曲的喜愛,有了群眾,才能發揚光大。但是如何培養呢?現在娛樂方式有太多太多,而戲曲,現在又那麼不易解讀。猶如那文言文,雖然內容精美,但是晦澀難懂。只有想懂的人,願意懂的人才會花時間弄懂,然後深深地愛上它。

已發佈在個人同名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