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馬拉松:全新紀錄和服務豎立標杆,扛起“國馬”頭銜

北京馬拉松:全新紀錄和服務豎立標杆,扛起“國馬”頭銜

今年的北馬受到了廣泛好評。 本文圖片 北京馬拉松組委會

如今的中國每年有超過1500多場馬拉松以及跑步賽事,但過去40年裡,能扛起“國馬”這個頭銜的只有北京馬拉松。

11月3日,經歷39載春秋的北京馬拉松(下稱“北馬”)在細雨中鳴槍起跑,3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跑步愛好者從北京天安門出發,踏著充滿活力的步點,用雙腳感受老北京城獨特的跑步文化。

從1981年首屆比賽的86人參賽,到如今全球超過16萬人報名爭奪3萬個名額,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賽事,北馬見證了路跑運動在中國的飛速成長過程,也在近40年裡為中國的其他比賽設下了一個足夠高的標杆。

北京馬拉松:全新紀錄和服務豎立標杆,扛起“國馬”頭銜

一連串新紀錄,北馬用奔跑獻禮70週年

深秋11月,是北京最美的季節,紅牆綠瓦,黃葉滿地,天朗氣清。當北馬在39年裡第二次被安排在11月比賽,對所有跑者來說,這是一種不言自明的幸福。

事實上,在比賽正式鳴槍的前一晚,北京城還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氣溫隨之降低。對於大部分參賽者而言,特別是那些來自南方相對溫暖地區的跑者,這樣的氣候環境其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然而,當56個民族代表和3萬名參賽者在起跑線前一起高唱國歌時,天安門前的賽場氣氛沸騰了。

“我是一名退伍軍人,聽到差不多3萬名跑者一起唱國歌的時候,我置身其中,真的是熱血沸騰。”跑齡超過5年的張曉軍這樣對澎湃新聞記者回憶當時的情景。

這是他第三次來到北京跑馬拉松,每一次都能感受到一份特別的愛國情懷,

“我看到我身旁好多跑者唱著唱著就熱淚盈眶,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感受,向新中國70週年獻禮就成了一種跑步的動力。”

北京馬拉松:全新紀錄和服務豎立標杆,扛起“國馬”頭銜

這或許就是北馬作為“國馬”的魅力所在——從裝備領取到賽前熱身再到鳴槍起跑,處處都透著一種京韻和京味。這也難怪越來越多,來自全世界的跑者都想來中國感受這樣一場馬拉松。

賽前的一組數據足以證明北馬在中國跑步圈裡的地位

:今年共有165704名跑者參與預報名,比去年增加了53911人,增幅高達48%;這是北馬連續第三年報名人數超過10萬,放眼全中國,只有今年上海馬拉松做到了這樣的影響力;不僅如此,按照3萬人參賽的規模計算,中籤率僅僅為18.1%,也就是每5個人中只有一人能真正感受北馬的氛圍。

就在賽事影響力和報名規模創新高的同時,今年的北馬又用另一個新紀錄向祖國獻禮——

當來自肯尼亞的精英跑者基索里奧第一個衝過終點時,他的成績定格在2小時07分06秒,刷新了2013年的賽會紀錄。

而在過去39年時間裡,這場“國馬”的速度也一直引領著整個中國跑圈,

從1981年的首屆比賽至今,冠軍的成績已經提高了8分14秒。

北京馬拉松:全新紀錄和服務豎立標杆,扛起“國馬”頭銜

基索里奧創造了北馬的新紀錄。

細緻服務和全面保障都是標杆

北馬之所以能在全世界都有不小的跑者號召力,最重要的是,它在體現濃濃中國韻味的同時,還保證了金標賽事的高水平服務和保障。

相比過去兩年,今年的北馬賽道基本沒有改變。比賽從天安門開跑,沿長安街向西,經過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朝陽區,最終抵達奧林匹克公園景觀大道中心區慶典廣場。這也是“最北京”的經典路線,途中涵蓋了中華世紀壇、軍事博物館等北京著名地標,處處透著京城的文化底蘊。

而一直在變化的是北馬的服務。更細緻和更人性化的賽道補給和保障,是北馬今年提升顯著的方面。

按照北馬組委會的安排,

起跑5公里後,每2.5公里設置補水站;17.5公里後,每5公里設置食物補給站。從香蕉、鹽丸、能量膠到小番茄等補給,在每一個補給點上都一應俱全。

北京馬拉松:全新紀錄和服務豎立標杆,扛起“國馬”頭銜

“因為溫度降低的緣故,

我看到很多補給點上都有熱熱的薑湯,這還是很體貼的。

”張曉軍用了3小時58分完賽,跑出了他自己在北馬的最好成績,“這幾年過來,能夠感覺到北馬的服務越來越細緻,考慮的比以前更周到了。”

同樣是一組數據,體現出了北馬服務和保障的升級——

賽事物資包括能量膠160000支、香蕉75000根、完賽毛巾30000條、鹽丸30000盒、蛋糕1500公斤、能量飲料180000餘瓶、飲用水400000餘瓶。

賽事保障方面,配置醫療服務點10個、救護車20輛、存衣車35輛、收容車18輛和移動衛生間1000餘個。

不僅如此,北馬組委會自5公里開始,每間隔2.5公里直到終點都設置有固定醫療站,醫療站工作人員有權根據選手狀況判斷並中止其繼續參加比賽,進一步確保選手們的人身安全。

同時為了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組委會還設置了AED移動醫療救護服務,並有志願者協助救護。

北京馬拉松:全新紀錄和服務豎立標杆,扛起“國馬”頭銜

在競爭中促進中國馬拉松進步

北馬在過去39年裡的快速發展和不斷成熟,正是中國馬拉松賽事和產業進步和壯大的縮影。

當每一座城市裡的各種賽事越來越豐富,一場馬拉松不僅僅只是體育競技,它也成了一張向全世界展示面貌風采和人文底蘊的城市名片。

有意思的是,當每一座城市都拿出這場以馬拉松為代表的城市名片時,那些

有機會感受過不同賽事的跑者總會不自覺地將它們進行比較,而在這種相互比較甚至競爭的過程中,每場馬拉松之間也在相互促進。

即將進入24歲的上海馬拉松,在2015年創造了最新的賽會紀錄。彼時,肯尼亞選手隆揚加塔以2小時07分14秒完賽,超越了當時的北馬賽會紀錄。如今,北馬用2小時07分06秒的新賽會紀錄,超過了上馬8秒。不過,他們都還在追趕著廈門馬拉松的2小時06分19秒。

同樣在3日結束的杭州馬拉松,作為中國老牌賽事,也刷新了自己的賽會紀錄,2小時10分5秒的成績雖然不算出眾,但也是一種對過往的超越。

除了成績,賽事服務也是跑者們拿來重點比較的對象。

北京馬拉松:全新紀錄和服務豎立標杆,扛起“國馬”頭銜

過去幾年,“上馬品質”一直在跑圈裡受到跑者的讚賞,如今,北馬在賽道服務,助威團設置和安全保障上也正在一步一步做到更好,逐漸在跑圈裡樹立起了口碑,甚至也有了“國馬品質”的頭銜。

不僅如此,隨著科技的進步,賽事對於科技的運用也在相互比拼中不斷提升。

去年,上馬推出了“藍色跑進線”,這種只有在國際頂級賽事裡出現的技術,是為了跑者們更好地選擇路線從而提高成績。今年,北馬也使用了更好的科技,採用感應計時的方法提高準確性。

這種感應計時芯片在選手通過起點線開始計時,在起點、每5公里點、21.0975公里點、折返點和終點設有計時地毯,選手在賽事過程中,均須通過所有的計時地毯。在關門時間內完成比賽但缺少任何一個計時點的成績,將不予排名。

在相互競爭中相互促進,這是中國馬拉松繼續向頂級賽事水平發展的動力。這其中,39歲的北馬無疑是老大哥,代表著中國跑步最悠久的歷史,同時也在包容和成長中,將中國馬拉松的品質標杆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