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期>【檢察觀】北流市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紀實 ——轉變與碩果

轉 變

北流市檢察院曾辦理過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案件。彼時在北流市六洋水庫邊上,有105戶養豬戶賴以為生,而該水庫是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養殖場排汙導致水源地汙染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但貿然要求關停、搬遷顯然是缺乏理性的對話,更遑論涉及部分農戶有可能因案返貧、致貧的尖銳問題。

“當這些矛盾擺在檯面上的時候,當地有關部門曾一度表現出對公益訴訟工作的疑惑,更有甚者私下議論我們檢察院‘無事生非’,見不得手中有權沒地用。”參加座談會歸來的周故柒副檢察長心裡很不是滋味。

“做事情不怕慢,就怕停”。針對養殖場搬遷所面臨的問題,辦案團隊將目光從汙染現狀投向如何解決群眾的後顧之憂,與相關行政部門共同商討出一份解決的方案。

經過多方協調,105戶養殖戶已經拆除搬遷102戶,還剩下3戶仍然拒絕搬遷,甚至有群眾將政府部門張貼的《限期拆除通知》撕下來,當著走訪幹部的面燒掉。“讓群眾理解公益訴訟工作,是制度推行初期的一個難題,尤其是在群眾以此謀生的情況下。”這時,老檢察官陳龍出馬了,他多次給這3戶群眾打了電話,先後5次親自上門分別與3戶群眾促膝長談,言明利害。功夫不負有心人,終解開他們的心結。

這件事讓我意識‘為民’理念的重要性,如何在制止損害公共利益行為的過程中,讓多方參與者都能夠滿意,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公益訴訟工作就是在犯錯、修正與收穫之中實現跨越,也許時至今日仍然有人不理解,但能讓近30萬的群眾飲水安全得到保障,這件事對我們也就有了意義。”馮國亮檢察長說。

 <div class=
<第872期>【檢察觀】北流市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紀實 ——轉變與碩果">

如果說六洋水庫的保護案是個例的話,那由檢察新媒體的介入而產生的線索則純粹是一場意外了。

2019年9月底,在北流市檢察院官方微信公眾號的後臺留言中,一位名為“擼啊擼”的網友留言稱“美團app上的外賣沒有食品安全許可證,飲食安全堪憂,希望有關部門能管管”。微信管理員隨即向民行科報告了這一線索。起初,大家認為這已經超出了公益訴訟的範疇,屬於“等外公益訴訟”,在缺少相關文件依據的情形下,辦案難度很大。但公益訴訟辦案團隊仍然覺得值得一試。

吸取了此前辦案中的一些‘教訓’,在周故柒副檢察長的帶隊下,北流市檢察院主動召集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並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與,將實地走訪的現場解說與聯席會上公開宣告檢察建議的方式相結合,以“對話”減少“對抗”。最終,北流轄區內“美團”外賣線上447家、“餓了麼”線上275家入網商家企業公示信息全部雙證齊全;“餓了麼”對單證入網的79家商家進行下線處理或在相關商家頁面進行拉黑處理。

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檢察公益訴訟為涉及公共利益問題,展示了“雙贏、多贏、共贏”的解決途徑。”周故柒副檢察長說。

碩 果

“內外兼修”催生“驕人業績”,公益訴訟制度給北流市檢察院帶來的困擾和波折,也慷慨的給予了紅利和成果。

截至目前,北流市檢察院追繳國有土地出讓價款1.7億元,追繳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311萬元,收回被非法侵佔的國有土地801.49平方米,初步恢復被破壞的南流江、圭江河道沿岸植被近23850平方米...”“督促收回國有土地出讓價款300萬元,追繳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436萬餘元。先後通過檢察建議整治學校周邊髒亂差環境,推動水源一級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修復,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取的案件線索,助推完善網絡外賣平臺監管,該案例也由此入選“全國檢察新媒體應用案例二十強......”這是北流市檢察院2018年、2019年公佈的業務數據。

一位人大代表在評價近兩年檢察工作時,動情的說,“

南流江流域的生態治理,變化的不只是環境,還讓我們重溫了兒時最美好的記憶。檢察官不僅是高冷的衛士,也是人民群眾利益有溫度的守護者。

“法如細流,潤澤北流”。2年來即便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北流市檢察院的公益訴訟工作顯然不止於此。透過所辦理的案件,我們看到了檢察機關積極探索的勇氣、解決問題的智慧、主動擔責的使命感;我們也看到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漸成常態,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公益司法保護道路正越走越寬。

審核:周故柒

文字:陳 琦

編輯:羅羚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