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假貨博物館”請去捧場,馬未都一個做法體現了他的精明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中國的經濟開始騰飛,曾經被馬未都視為小眾化的收藏行業開始火熱了起來,在蘇富比、佳士得等拍賣行當中,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面孔。而在潘家園的地攤上,也能見到人山人海的壯觀景象。

由於民間對於這個行業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以至於很多電視媒體也開始對它們拋出了橄欖枝,一系列的古董收藏節目應運而生,大量關於古董收藏的書籍也開始暢銷,甚至以古董為題材的《古玩蟲》、《人生幾度秋涼》、《五月槐花香》等電視劇也開始搶佔各大電視臺的收視率。


被“假貨博物館”請去捧場,馬未都一個做法體現了他的精明


俗話講“盛世搞收藏”,在國民經濟相對發達的今天,這股大潮以勢不可擋之勢席捲全國,其猛烈程度遠超古董收藏家馬未都先生的想象。

而古董不屬於生活必須品,並且很大程度上它高昂的身價還是會讓很多老百姓望而卻步,於是,除了老百姓之外,一些收入很高的明星大腕或是大型的企業老總才真正是古董行業的生力軍。

然而這些老總通常都是外行,對於收藏一竅不通,多少有些附庸風雅之嫌。有人專門出錢打算僱傭馬未都來為自己“掌掌眼”。面對這種行為,馬未都一般都會找理由拒絕,因為在他的眼中,這裡面涉及的事情過於複雜,背後牽扯的利益也太多,聰明的他從來不淌這道渾水。


被“假貨博物館”請去捧場,馬未都一個做法體現了他的精明


然而有一次,馬未都也險些被人裹挾著參與了這樣一次事件,當時對方以邀請他參加活動為由把他騙了過來。一開始馬未都也是將信將疑,總覺得這些土大款辦事不太靠譜。然而到了現場之後一看,還滿是那麼回事的,主持人煞有介事的介紹著各行各界的名流,有些文化界的名人還和馬未都多少有些交情。大家像參與學術研討會一樣各自準備一段發言,隨後展開探討,這下馬未都心裡的石頭才算落了地。

晚上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吃飯喝酒,幾番推杯換盞,白天主辦方那幾位斯文體面的所謂“文化人”就露出了馬腳,他們在酒桌上是群魔亂舞,醜態百出,聊起天來滿是一桌子銅臭氣。


被“假貨博物館”請去捧場,馬未都一個做法體現了他的精明


這時候,有些警覺的馬未都豎起兩隻耳朵聽著這群人的對話,話裡話外,馬爺算聽明白了,原來這是個企業的老總要辦一個博物館,打算把馬未都等文化界、收藏界的名流請過來給他壯門面。

馬未都一想,自己根本不瞭解對方的底細,怎麼說自己也是一個公眾人物,不能隨隨便便就被人利用,到時候萬一這個老闆將來出什麼事,自己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被“假貨博物館”請去捧場,馬未都一個做法體現了他的精明


這時候有人提議要和馬未都合幾張影,馬未都此時腦子非常清醒,他斷然拒絕了這個請求。因為他知道,一旦快門按下去,明天自己和這位老總的照片就要在這個人的博物館裡貼的到處都是,人家一定以為自己跟他有什麼關係呢,產生這樣的誤會可不好解釋。

最後,老總只好明著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要藉助馬未都在收藏界的名聲和地位給自己站臺助陣,聰明的馬未都沒有當面拒絕,而是說自己還沒見著博物館的藏品,可不可以先給自己幾張照片提前一睹藏品的風采。


被“假貨博物館”請去捧場,馬未都一個做法體現了他的精明


對方大概對自己的藏品很有把握,也沒多想,就給他傳了幾張照片,馬未都一看,傻眼了,沒一個是真品。心想,幸虧自己多個心眼,不然自己傻呵呵的真給人家的“假貨博物館”站了臺,那以後還怎麼在這個圈子裡混呀。第二天一早,馬未都就託人傳話,以身體不適為由,告病回家了。

從那之後,馬未都對於此類事件更加敏感了,凡是打著開張、剪綵、所謂學術研討這類說不清道不明的活動他一律不參加,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給多少錢都免談。


被“假貨博物館”請去捧場,馬未都一個做法體現了他的精明


從發生在馬未都身上的這件事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到,之所以馬未都這麼多年下來能夠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口碑和地位,全部仰仗他有一顆極其聰明的頭腦,往往總能在利益誘惑下獨善其身。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事情如果只看眼前這一點蠅頭小利,那過後就有可能會吃大虧,搞收藏如此,做人亦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