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债如此抢手,应该加大发行规模

作者:三尺寒(肖磊看市特约作者)

截至4月23日(星期四)收盘,中国10年期国债指数盘中突破103,收盘在102.974,中国5年期国债指数盘中最高触及104.729,收盘在104.442。两大国债指数双双再创历史新高,可见市场投资者对中国国债热情还在加剧。

中国国债如此抢手,应该加大发行规模

从具体的场内交易国债收益率看,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降至2.592%,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附近。中国国债收益率整体运行相对稳定,近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多数时间维持在3.3%-4%之间,自2015年中国央行最后一次将基准利率下降至于1.5%的历史相对低点之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才出现整体小幅下移,但大多数时间也稳定在3.2%-3.6%之间。2019年10月开始,10年期国债收益率才开始出现明显下行。

场内交易的5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运行轨迹与10年期类似,过去20后年大部分时间运行在2.5%-3.5%之间,2019年10月后开始快速下行,目前创出近10年来新低1.822%,仅略高于2008年12月时的下探低点。但是,相比较于美国10年期国债的0.617%,欧洲、日本的负国债收益率,显然,中国5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之下,更具有投资价值,也吸引了大国际投资者的青睐。

截至2019年年末,中国国债余额为35万亿人民币,这其中包括15万亿的中央政府债务和20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务。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扩大债券发行规模,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已经被列为预算执行计划之中,总体看,根据中国经济的实际表现,应该可以进一步扩大20%-30%。因为对比美国国债规模23万亿美元,中国国债余额仅有5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仅为37%,远低于欧洲60%的警戒线,更低于美国、日本的100%-200%。

中国为什么要加大国债大量规模呢?根部目的,就是要在当前的特殊疫情防控时期,加大刺激经济力度、刺激内需扩张,帮助和解决一些受到严重影响的普通老百姓、中小企业主,所面临的短期生活困难问题。

中国央行前不久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了6.47万亿人民币,平均下来,每天向银行存了约710亿元。显然,在中国新冠疫情防控的最艰巨时期,即使有了央行的大规模货币流动性释放,但却并没有真正的起到直接刺激经济的作用。企业和个人获得货币流动性补偿之后,更多的是保守的存入金融机构,或购买国债等低风险金融产品,以达到避险的目的。但这不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因此,就要用政府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方式,代替企业和个人,通过积极扩大财政支出和产业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来实现积极货币政策的实际效用。美国政府开启超过2.5万亿美元的,包括直接给普通民众分发现金的经济救助计划,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所以,中国利用当前国债受到市场投资者高度追捧的时机,扩大政府债务规模,是合理和必要的。

中国也有学者建议,给每位中国公民直接发现金,1000到2000都行,更有企业家建议,每个中国人发1万元现金,因为这样更公平,更有效,毕竟各城市发行的消费券只是刺激了本地区商业消费,并没有真正让低收入群体并从中受益。

我们大胆的以每个中国公民1万元现金派发为例,对于相对富裕的家庭来说,1万元不过是外出的几餐饭,添置几件衣服而已,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来说,这可能就是一年的基本生活开销。特别是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日常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家庭成员患病可以及时治疗,子女教育、老人养老等都不会受影响。因为这一次全球性的疫情防控,将是长期和艰巨的,我们应该为那些失业和收入水平偏低的普通中国人,做好中长期的应对准备。

一次性的大量分发现金,也是有风险的。一是钱的来源问题,必然是以政府债务大规模扩张的方式,来实现公共财政支持的可持续。而政府债务规模和财政赤字的突然扩大,必须要得到财政收入上的补充,所以减税不能再扩大了,而且政府还要过上好几年的紧日子,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积极财政政策在其他领域的发挥。

二是全社会的通胀风险。如果中国现在大量发钱给每一位公民,而且当前也不会再有人拿着钱出国消费了,那必然是会消化在国内的,这是我们与美国在“货币超发”上的最大不同。大量的货币流动突然集中出现在国内较为封闭的市场里,用不上半年时间,一定会推高全社会的通胀水平,那未来类似日本、韩国式的百万、千万“富翁”是一定会普及的。

当然,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很大,还要在扩大中,未来还将再翻倍。所以未来的货币需求量必然是很大的,这是合理的,只是我们用技术手段,让这种高物价水平提前实现了。但这却不是共同富裕,反而会增加贫富差距拉大的风险。

文/三尺寒

更多独家分析,请关注肖磊看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