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雖然中國電影這些年屢創佳績,比如《戰狼2》的票房達到了56.89億,直接邁過了30億+、40億+將中國電影票房提升到了50+的檔次,觀影人才達到了1.59億,成為了自1990年以來全球票房“單一市場觀影人次”新紀錄。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然而中國電影觀影人次紀錄卻並不是《戰狼2》,根據國家官方統計數據,中國觀影人次最高的電影是1979年上映的《保密局的槍聲》,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這個紀錄至今無人打破,而且可以預見的是,像大熱的檔期如春節檔、暑期檔,可供選擇的電影數量不斷增加,且放映的時間即使延長密鑰也才一共2個月的時間,這個紀錄將沒有人能夠打破。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艱難的籌備之路

《保密局的槍聲》是一部非常諜戰片,它描述上海解放前夕,打入特務組織國民黨上海軍統保密局的地下黨工作人員戰勝考查、獲得信任,直到搞到敵特潛伏計劃並且勝利歸來的故事。

這部電影也是根據IP改編,當時長影劇本編輯鄭荃、金德順在青島收集素材時,無意間看到呂錚寫的長篇小說《戰鬥在敵人心臟裡》,覺得非常不錯,便推薦給了長影導演常彥,當時常彥正好想拍一部反映地下鬥爭的電影,當他收到推薦信,找來小說仔細看後,覺得小說故事非常精彩,便立即想要拍成電影。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但是整部電影的籌備之路卻尤為坎坷,以前拍攝電影是非常嚴謹的,像文學創作一樣,必須要與編劇以及小說作者經過仔細商談,甚至還要請文學顧問進行把關,而在拍攝前期,也要做足功課,收集好相應的素材。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當時,常彥帶著編劇鄭荃、金德順,長影攝影師高洪寶,美術師王桂枝到了上海,見到小說作者呂錚,到上海檔案館查閱大量敵偽檔案,釆訪一些從事過地下工作的特工人員。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電影場地“百樂門”設計圖

在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之後,大家坐在下來研究劇本,由金德順記錄整理,將每一場戲都進行討論通過後,開始撰寫劇本。電影最初定為《戰鬥在敵人心臟裡》,上報給長影廠領導後,被准許開拍。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當時拍攝大綱

開拍之後,常彥本來打算拍彩色片,並申請使用進口彩色膠片,但因該片是個“小題材”,不是製片廠裡的“重點片”,故而廠裡只允許他用國產彩色膠片。

追求質量的常彥並不認同廠裡的觀點,如果接受國產彩色膠片,無異於默許對“小題材”的歧視,便索性提出拍黑白片,以影片質量比高低。因為黑白片的處理比彩色片要求更嚴格,且當時長春電影製片廠沖洗、印製黑白片的工藝流程已停用多年,廠領導不太同意他的想法。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膠片沖洗

再經過多次努力之後,廠裡領導同意了常彥的想法,而此時演員的籌備又成為了一個難題,因為是在上海拍攝,所以主要演員都在上海尋找,而演員定下來之後,在拍攝過程中,演員卻又顧慮重重。

劇組裡年輕的演員居多,大多數都演反面人物。此時"樣板戲"時代剛剛結束,過去的文藝理論還束縛著創作人員的頭腦,不論是老演員還是新演員,都不知該怎麼表演,把握不好便會醜化正面人物或者美化反面人物。人人都非常擔心,而這也影響了電影的拍攝進度。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常彥不得不對演員做大量的思想工作,演員才放下心,投入拍攝之中。而這樣的一部被定義為“小製作”的電影,卻在上映之後轟動了全國。

我們要知道,1949年建國後,成立了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局下設發行處,管理影片發行工作,並在全國六大行政區先後建立了影片經理公司及其分支機構(辦事處、發行站)。在影片供應方面,採取了“統一排片”、“集中編映”的方法,從而逐步佔領電影發行市場,實現了真正意義上開始了全國放映。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本片在當年最終賣出了1000多個拷貝,前後共計超過六億人次觀影,票房達到了1.8億,是改革開放後第一部票房過億的電影,同時打破了由《一江春水向東流》保持了32年的影史記錄。而且它不同於建國前的三部冠軍,僅在上海地區上映,本片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全國影史冠軍。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當時電影院門口《保密局的槍聲》宣傳海報

《保密局的槍聲》為何這麼火

1979年,當時全國人民剛剛度過了樣板戲的時代,那個時候全國的文藝理論創作全都要求採用高大全的人物創作手法,遵循“三突出”原則。

要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文藝指導理論的影響,當然在“三突出”原則的影響下,這些電影的主要人物形象單一,英雄化、臉譜化、缺乏個性。正面人物甚至都不能擁有個人情感,你會發現,當時拍攝的影片正面人物都是沒有妻子家人的。而且就連燈光上也追求“敵俯我仰、敵暗我亮”之類“照明也要講階級”的謬論。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當時在這樣的文藝理論指導下,正面人物全都是要求正面中近景拍攝,且一定在畫面正中央

這讓當時觀眾看得十分乏味,而《保密局的槍聲》卻摒棄了這些,在美術造型方面,他要求化妝師不要因為故事發在敵特營壘中而故意“醜化”,即使是反面人物,也應像對待正面人物一樣,注意生活、真實。對布光,他要求生活化光線處理與戲劇化光線處理要兼而有之,堅決摒棄“敵俯我仰、敵暗我亮”之類“照明也要講階級”的謬論。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反派人物也可以擁有這樣的大特寫

影片在影片結構上特意沒有把主人公搞到敵特潛伏計劃作為全片中心,而是以主人公在敵人心臟裡隱藏下來,戰勝考察,取得信任、保護黨組織的安全,直到獲取敵特潛伏計劃等諸多情節,通過影片中的九聲槍響,推動了整個影片的矛盾衝突,造成瞬間懸念性。構成一個奇峰迭起的佈局,釆用層層遞進的手法,製造了“即在情理中,又在意料外”的懸念效果。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影片將要結束時,導演常彥打破常規,不把影片結束在影片主人公劉嘯塵身上,而是放在了“老三”的身上,在影片最後高潮的時刻,在主人公與特務頭子對峙的時刻,老三的槍響了,倒下的主人公,而是影片中的特務頭子,這個時候,老三的身份才最終揭曉。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觀眾在此處獲得了觀賞驚險影片時應該得到的最大審美享受。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老三(常亮)也是地下黨戰鬥在敵人心臟裡。在影片"尾聲"中,身份大白的常亮(老三)以沉著和自信展望未來,創造出在一般驚險影片處理中很難一見的開放式結尾。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而在電影配樂上,《保密局的槍聲》更是首次採用了電子音樂。

音樂可以通過不同的音樂節奏和音樂語言,來表達這些節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場景。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對電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王黎光曾對他的研究生們做過一個實驗,為他們放映《加勒比海盜》的同時,將國際聲道的聲音頻道全部關掉,結果不出20分鐘,有人就看不下去了。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早期默片時代,電影院會配一個小型樂隊,現場配樂

而電子音樂的使用更好地渲染了電影的氣氛,還造就了“咚咚咚”反特電影音樂模式,讓觀眾沉浸於電影之中,隨著電影的節奏起伏。自《保密局的槍聲》之後,商業電影的配樂都開始採用電子音樂,風格多樣。

這部電影創造了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被譽為諜戰片的典範之作

可以說,1979年上映的《保密局的槍聲》是諜戰片的典範之作,後來的《潛伏》、《風聲》都能看到其影子,也為後續的商業影片,開闢了新的方向與道路,對於將來的電影產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