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正常人,戒掉情緒?你也許選錯了方式

作為正常人,幹嘛要把情緒戒掉?

這年頭標題黨很多,盲目被說服的也很多,批評性思維是多數人欠缺的。若在以前看到所謂的成熟的人都戒掉了情緒,會覺得:這麼厲害,我一直想成為這樣的人。但如今,我想的卻是:如果這樣,還是人嗎?這得有多麼內傷啊?

作為正常人,戒掉情緒?你也許選錯了方式

情緒很可怕?

情緒是人們對各類事情的一種體驗反應,套用現在喜聞樂見的用語:人腦的操作系統是以情緒為底層邏輯。那戒掉了情緒,你還要操作系統嗎?建個空中閣樓?

有情緒是多麼正常的一件事情呀,卻被現代人看得如洪水猛獸。沒有情緒的人,還能稱之為人嗎?

情緒是人無法避免的,再理智的人也會有情緒,無人可免,只不過是否觸及到情緒爆發點是值得商榷的。

心理學講求的是表達情緒,而不是恣意宣洩情緒,從科學角度上看,情緒是消滅不了的,但可以用正確的方式表達疏解。


作為正常人,戒掉情緒?你也許選錯了方式


情商應該是怎樣的?

為什麼人們想戒掉情緒?因為情緒經常壞事,造成的後果可怕,特別在重要的事上,那簡直是毀滅性打擊。自然戒掉情緒是最好的辦法。可惜這不是一個靠得住的辦法,戒除情緒在管理情緒上走到了偏執的極端,過於強調消滅、控制,灌輸情緒有害論。

對於情緒,我們需要情商。但我們對情商的誤解又從過去的八面玲瓏轉為極端控制情緒——遇事不動聲色,進而偏執掌控情緒,這是對情商的另一種誤讀。

我不禁要問:在遇事不動聲色時,是真的沒有情緒?旁人見證的“不動聲色”,未必是真。如同刑法中的傳聞證據——以直接感知或直接體驗待證事實的人的陳述為基本內容,這就是個主觀體驗的說辭。實際上沒人說得清,當事人背後是否有情緒積壓?那真實的模樣沒有人知道,誰也不會讀心術。


作為正常人,戒掉情緒?你也許選錯了方式


對八面玲瓏的推崇,是感受到了與之而來的好處:身心舒暢,可那其實是站在利我的角度期待他人的“高情商”;掌控情緒走到極端,那是看到了“不動聲色”展現的強大,產生了景仰,認定這才是人生巔峰所必備的條件。以批判性思維來看,這些觀點都是極端的,包含著結果偏差和預期偏差。

而我所理解的情商,是在自己的原則上真正照顧自己的情緒,然後不以傷害他人為界限,照顧到他人的情緒。注意“照顧”這個詞,比起控制它更好地表達了:引導而非放縱或壓抑。

如果把情商分層次的話,大概有三個層次:初級,中級,高級。目前我還在中級往高級的方向前進。

  1. 最初級的情商就是恣意發洩情緒,毫無自我覺察
  2. 中級的情商是照顧了自己的情緒,卻無視他人的情緒,美曰其名要讓自己舒服。
  3. 最高級的情商是照顧自己的情緒優先,體察他人的情緒,做適當的處理。


作為正常人,戒掉情緒?你也許選錯了方式


照顧情緒前,要體察情緒

想來很多文章都說過控制情緒才是真情商。可惜控制不是如此容易的事情。控制的前提是覺察自我,什麼事情挑起了怎樣的情緒,情緒背後內心的話語是什麼,有沒有陷入情緒循環——同樣的情景引起同樣的情緒。簡單說,有沒有反思情緒出現的整個過程,這一種自我體察。

這樣的反思目的不是為了戒掉情緒,而是探索自我感受與自我邊界。什麼時候的情緒需要堅持表達,什麼時候的情緒只是自己的徒增煩惱?前者需要學會正確表達情緒,而非任由情緒如脫韁野馬般橫衝直撞;後者需要面對自我內心:如何疏解情緒,如何消化它,以及將來如何看待類似的情景。

作為正常人,戒掉情緒?你也許選錯了方式


困難在於覺察是短暫一瞬間的事情,抓得住還是抓不住呢?

往往情緒起來時候,就沒法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去觀察情緒背後的意義。如何做呢?我想最初可以在事後回想:當時的狀況為什麼憤怒,為什麼難過。回想不是再次去體驗那種情緒,而是客觀抽離地去看待自己內心的話語,否則就是二次傷害。


作為正常人,戒掉情緒?你也許選錯了方式


以我的一次經歷作為事例來討論:

背景:

我提交了一次付款申請,當時第一次做不是很熟悉,為了怕遺漏,除了按照財務主管的要求資料,我還添加了其他資料一起作為附件給到財務。

發生的事件:

財務付款的同事退回了我的申請,“你的申請上沒有寫收款公司的名稱。”

我解釋:“我已經把所有的資料,包括對方公司信息與銀行信息一起都附上了。”

結果得來的一句話是:“我們從來不看你附上的東西!”

我的反應

我很錯愕,明明按照財務的要求提交的資料到頭來財務是不看的?!而且僅僅是公司名稱,後面的資料都有,我已經開始生氣了。(其實我沒填本來也有問題)

後續

於是我在申請上手寫了收款公司名稱,交到財務同事。

結果又得到一句:“我要打印版的!”

即刻我的怒氣就出來了,“你怎麼不早說?!我老闆字都籤掉了!”

“……那你再打一張附在後面吧。”

我不情願地把這張申請重新做了一遍,而且內心在吐槽:前一刻說不看附件的,後一刻又允許交附件了?!


作為正常人,戒掉情緒?你也許選錯了方式


反思

雖然內心吐槽,但幾分鐘後我冷靜地回想了過程,覺得自己也有失誤的地方,而碰巧財務同事是個情緒化的人——對公司一直有不滿,結果就是這麼個不歡樂的場面。

為什麼我說資料附上後得到一個答案:不看附件?因為我的回答讓她覺得被拒絕了,於是她就變得強硬毫不客氣。

接著當她帶著情緒否決我的申請,硬邦邦地說不看附件時,我被她影響到情緒,同時她的話語讓我感覺到一種攻擊性——被欺騙。而且我內心不希望麻煩再填一次,畢竟資料都是齊全的,自己又為了其他的工作而煩惱著,不想浪費時間在這上面。

此外財務的同事也沒有很好的解釋為什麼不能寬鬆一下,我的意願被駁回了,內心就更牴觸了。

重演場景

隨後我又構想了一個完美場景的演示。

同事:你這裡的收款公司沒有填,你看是不是重新交一張。

我:我有附上公司信息的資料在後面。

同事:我看到了,不過按照規定還是要寫上名稱,這樣審計就不會有問題了。

我:但我老闆已經簽字了,那又要籤一次?我手填可以嗎?

同事:那這樣吧,你重新打印一張,附在後面吧。


作為正常人,戒掉情緒?你也許選錯了方式


不過轉念想到這個場景並不適合這個情緒化的同事,而且比較被動。於是我又模擬了另一個場景。

同事:你這裡的收款公司沒有填。

我:我有附上公司信息的資料在後面。

同事:我們不看附件的。

我:那麼我手填上可以嗎?

同事:你要重新打印一張。

我:我老闆已經簽字了,那這重新簽字?

同事:那就直接附在後面好了。

效果上,自然前一個假設場景更令雙方溝通順暢,但對方不是這樣性格的人,那麼我就不能被她影響到情緒,而且要掌握話語的引導權,只能產生後一個場景對話。

作為正常人,戒掉情緒?你也許選錯了方式


這還不夠

從場景構想中,我開始考慮如何與這位同事溝通,畢竟之後可能交集會越來越多。對於這樣風格的同事,必須由我來把各種可能性提出,得到她的肯定回覆後才能行動。這樣避免再次溝通的麻煩,提高效率。

而我的情緒是因為“被拒絕”、“被麻煩”產生的,與同事的溝通方式可以解決“被麻煩”這個問題,但是“被拒絕”這就需要自己來消化:為什麼我不能接受拒絕呢?

我期望的是有禮地拒絕,這樣比較容易接受,而非蠻橫地一句話毫無解釋。可惜對方的方式無法滿足我的需求,那麼我有必要為此有情緒嗎?就因為一個不能掌控自己情緒的人?

似乎沒有必要,給她按個標籤歸類好了,這樣以後看到她就會想起:情緒化勿糾纏。這樣有了情緒,也會告訴自己那樣的人嘛,一笑而過。

所以體察自己的情緒,是叩開照顧情緒的大門鑰匙。

作為正常人,戒掉情緒?你也許選錯了方式


情商修行,而非戒除情緒

人的情緒反應是對世界的聯接,是一種鮮活的證明,只不過需要平衡不能太過,情緒需要照顧而不是放縱、壓抑,更不是戒除。

有情緒的人才是活生生的,照顧好情緒的人才是高情商,作為正常人,慢慢地修煉情商覺察自己,照顧好情緒,才是一生應該進行的修行。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

玖弋閣,分享自我成長心得,與您一同在世界中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