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雨》和《長生殿》中,楊李之間的千古帝妃情有何不同?

提起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故事,我們會想起杜牧筆下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代帝王為了博得美人一笑,不惜大動干戈的從南方運來新鮮的荔枝。亦或是白居易筆下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他們之間曾經有過這樣浪漫的山盟海誓。其實不只是詩歌,關於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戲劇作品也十分值得品味。

李楊之間的愛情故事自宋金對峙時期就被搬上了戲劇的舞臺,自此之後,更是有前赴後繼的文學大家不斷的對這段歷史進行品味和雕琢,形成了一系列戲劇作品。其中影響力最大的要數元代白樸的《梧桐雨》和清代洪昇的《長生殿》,處在不同的歷史背景,感受著各異的時代文化,經歷著獨特的個人生活,這兩部作品中的一代帝王與千古絕妃之間的愛情故事又有何不同呢?

《梧桐雨》和《長生殿》中,楊李之間的千古帝妃情有何不同?

楊玉環形象的差異

白樸的《梧桐雨》充滿著現實主義的文學色彩,他努力的將楊玉環的形象貼近歷史的原貌,相比之下,洪昇的《長生殿》則是一部以浪漫主義為主的文學作品,他刻畫的楊玉環更加豐滿、立體。

首先,關於楊玉環的出身,兩位作者就進行了不同的創作。在《梧桐雨》中,白樸毫不避諱的交代了唐玄宗搶佔兒媳的行徑,從他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楊玉環並不是一位遵守封建時期儒家禮教的女子。而在《長生殿》中,“昨見宮女楊玉環,德性溫和,風姿秀麗。”這裡的楊玉環是一位宮女,不僅容貌出眾,而且性格也十分溫和,顯而易見,洪昇筆下的楊玉環更加單純無暇。

其次,關於楊玉環這場愛情堅定與否,兩位作者也有著不同的見解。《梧桐雨》中楊玉環與安祿山之間的關係十分曖昧,更有她毫不避嫌的表達自己對於安祿山的思念之情,可見,這場驚天動地的李楊愛情在《梧桐雨》中只是唐玄宗的一廂情願罷了。而在《長生殿》中,楊玉環對唐玄宗始終精誠篤厚,她一直以來都是專一而深情的,她“獻發”、“絮閣”、“密誓”,而且平日裡也處處為唐玄宗著想,賢惠而又識大體。

這兩人筆下的楊貴妃形象可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與作者的觀念思想、精神信仰都是密切相關的。

《梧桐雨》和《長生殿》中,楊李之間的千古帝妃情有何不同?

唐玄宗形象的差異

《梧桐雨》由於它本身的體裁,整部戲都是由唐明皇一人獨唱的,因此,與楊玉環的形象相比,唐玄宗的形象也就塑造的更加豐滿完整。從他搶佔兒媳中就可以看出,即使繼位二十多年,他依舊貪戀美色,並且因為對楊玉環的沉迷而爛醉華清,荒廢超綱。由於楊玉環的得寵,她的哥哥被任命為丞相,三個姐妹也都被封為夫人,不僅如此,唐玄宗也是不辨奸佞,將安祿山放虎歸山,才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隱患。

馬嵬事變是李楊愛情的轉折點,這裡發生的生死考驗檢驗著李楊對愛情的忠貞程度。《梧桐雨》唐明皇對楊貴妃是痴情與忠誠的,不然他也不會在安史之亂平息之後那樣的懷念她。但同時他也有著一絲冷酷,唐明皇發現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所做的努力已保全不了楊貴妃,便坦言:“不濟事了,六軍心變,寡人自不能保。” 在權衡了江山王業、個人生死之後,唐明皇背棄了七夕的誓言,雖然痛煞,卻又說:“卿休怪寡人”,這也是他為自己的絕情找的一個藉口。

在《長生殿》中,洪昇對李隆基的政治活動很少進行描寫,他的重點放在了李楊二人的感情至上,這段感情故事在他的筆下也更加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李隆基並沒有在一開始就深深的迷戀上楊玉環,而是經歷了一系列的故事後,才令二人的感情昇華。同時,李隆基被賦予了孔升真人下凡這樣的一個特殊身份,更具仙化的色彩,也為後來的大結局埋下了伏筆。

《梧桐雨》和《長生殿》中,楊李之間的千古帝妃情有何不同?

正是由於《長生殿》中唐明皇的政治色彩不是那樣濃厚,也使得他更加重情義一些。他在馬嵬坡事變時表現出“要美人不要江山”的決絕,他對楊貴妃的感情在生死關頭依舊十分的經得起考驗,在事發之初,他安慰楊貴妃:“且自消停”,隨著士兵們的步步緊逼,他還是不肯鬆口,當他深知無力保護楊貴妃時,發出了“堂堂天子貴,不如莫愁家”的感嘆,如果可以救下自己的愛人,他甘願做一個平凡人。

從悲劇到大團圓的結局

經過人物的解讀之後,我們再來結合作者的經歷來看這兩部作品的結局。白樸生活在金元時期,他出生的年間正值國禍與家難接踵而至的時期。金朝滅亡後,白樸的母親去世,他的父親也跟隨金主奔波,生死難料。這段童年的經歷深深的影響著他以後的人生觀,也影響著他作品的基調,即使在成年之後,他依舊是時常有“山川滿目之嘆”。

這種人生變幻的主題也在《梧桐雨》中深刻的體現出來。也許是作者感於自己的身世,白樸筆下的李楊故事,充滿了悽慘悲涼的悲劇氣氛。作者直面慘烈的史實,楊玉環作為寵極一時的貴妃,在馬嵬坡之變時慘遭六軍將士馬踏身亡,就連屍體也蕩然無存。唐明皇同樣也是不幸的,太子繼位後,他退居西宮,無權無柄只能在無法排遣的寂寞與相思中慘淡度日,在無數個秋雨纏綿的夜晚對著楊貴妃的畫像輾轉反側。

洪昇生於清朝初年,他自幼的老師都是嚴守禮教的儒生,當時社會上也大力提倡儒家學說、道德倫理,這些觀念自然而然的在他心中生根發芽,而且日漸根深蒂固。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作者不但對楊玉環形象極盡美化和淨化,而且特別宣揚一種“一悔能教萬孽清”的思想。洪昇意圖總結歷史的教訓以垂戒來世,指出“古今來逞侈心而窮人慾,禍敗隨之。”

《梧桐雨》和《長生殿》中,楊李之間的千古帝妃情有何不同?

《長生殿》的結局也經歷了一個從悲到喜的過程。楊妃即使位列仙班,仍對唐明皇眷戀不忘,寧願放棄仙位,只求能與唐明皇實現長生殿之盟。 直到道士楊通幽奉唐明皇之命為貴妃招魂,向織女傾訴了唐明皇的一片痴情,織女才願意幫助李楊二人實現愛情盟約。最終,李楊二人在經了馬嵬坡生死之別後,都位列仙班,兩人世居離恨天中,永遠成雙,實現了大團圓的結局。

結語

文人們對於《梧桐雨》和《長生殿》的成就向來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梧桐雨》的悲劇氣氛更加深入人心,遠勝於《長生殿》的拖泥帶水,亦有人對《長生殿》極口讚譽,把她奉為千百年來的曲中巨擎。

實際上,這兩部作品在藝術上都有其各自的優點,不同的劇情形式、不同的情感取向,很難做出何者更高的價值判斷,況且藝術是包容的,同一題材的不同作品不是相互競爭,而是相互借鑑,共同發展的,因而這樣孰高孰低的爭論也是沒有必要的。

時代的特點和作者的審美理想深深影響了作者對同一事件主人公的態度。他們帶給讀者的是不同的藝術審美,是中國戲曲的多樣性,無論是白樸在《梧桐雨》中表現出來的冷靜客觀,還是洪昇在《長生殿》中所顯示的浪漫敦厚,都是時代的映射與文明的體現,每一段用心書寫的李楊故事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