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陪伴勝過朝夕相處

| 陳錢林

高質量陪伴勝過朝夕相處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每個家長都希望多陪孩子,但是很多家長誤讀了陪伴的含義,他們認為多一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就是陪伴,其實我想告訴你,只有高質量的陪伴才能讓孩子真正獲益。

到底怎樣陪伴,這是一門學問。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 需要不同的“陪伴”

親子旅遊、親子閱讀、親子運動都是和孩子在一起時很好的選擇。

在兩個孩子幼兒時期,我常參與他們的遊戲。比如,做“狼與羊”的遊戲:父子各手持玩具狼與玩具羊賽跑,“羊”被“狼”抓住了,“狼”說“如果你們誰能解決我的難題,我就放了羊”,於是,背古詩、做數學題、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就成為一種情境性的學習。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既快樂又高效。

高質量陪伴勝過朝夕相處

對於小學低段的孩子,陪伴更多的是與孩子一起探究世界。他們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又常常會半途而廢。如果家長能成為孩子探究過程中的夥伴,那就可以引導他們克服困難,激發孩子研究的熱情。

孩子倆9歲開始,我引導孩子看報紙。先讀地方報紙,後來讀《環球時報》。兩個孩子自由讀報紙,不時瞭解社會的陽光面與陰暗面,通過父子間對話進行價值觀引領。讀報後,父子間就有了更多的討論話題。這種陪伴,已經變成為心靈碰撞、溝通的過程。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需要的陪伴是平等對話。多與孩子聊聊他們喜歡的話題,會減少他們青春期的叛逆,同時拉近親子關係。我的兩個孩子成人後,我曾問他們“爸爸的家庭教育對你們最大的影響是什麼”,孩子倆把“平等對話”作為最重要的一條。

陪伴秘籍:少約束 多尊重

家長有時間陪伴孩子自然是好事,問題是,常有家長並不受孩子喜歡。也有些家長,時時事事控制著孩子,這樣的陪伴,還有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

那麼,如何讓孩子更喜歡家長陪伴?這裡有個教育的學問,那就是遵循尊重與要求相結合的基本準則。

每個孩子都有人格的特質,不同時期、不同情境,人的心理也會不一樣。教育的基本規律是,儘可能多地尊重孩子,又儘可能恰當地要求孩子。如果缺乏應有的尊重,孩子與家長在情感上會產生距離。

高質量陪伴勝過朝夕相處

尊重孩子,就要多讓孩子做主。孩子的事應該讓他們學會自己做主,比如家長參與孩子的遊戲,聽從孩子的指揮是關鍵,如果希望主導遊戲進程,或者呵斥孩子的“不當”指揮,那麼孩子就不喜歡與大人玩了。

自主,可以從給予選擇權開始。如春天適宜帶孩子外出遊玩,如直接帶孩子外出也無妨,而如果家長能問:“天氣這麼好,許多小朋友都到外邊玩,你去不去?”孩子說“去”,就是選擇。如果說“不去”,也是選擇,家長不宜強制,可以先給孩子講道理,再讓孩子選擇:“今天不去,那麼是明天去還是後天去?”

尊重孩子,就要多賞識。孩子倆小時,我常給以賞識、期望。每當下班回家,孩子會向我彙報一天中發生的“大事”,有趣事,有感想,也有犯的錯誤。我的原則,不管孩子說什麼,我幾乎都說好。孩子說了自己的錯誤,我也表揚知錯想改就是好孩子。孩子上學後,只要我有空,就會引導孩子講講學校裡的事,或同伴關係,或學科學習,或校內見聞。我的方法就是不住地點頭,並適時提出期望。當我選擇以賞識期望為主的溝通方式時,孩子就喜歡對我講。

多賞識,並不是說縱容孩子的缺點。當孩子犯了錯誤時,肯定得提出教育的要求。但提出要求,並不意味著要狠狠批評。孩子倆小時,每當犯了錯誤,我覺得這個錯誤非改不可時,我的方法是,把孩子叫到房間,關起門來討論、批評。批評前,我會聽聽孩子的意見。平等的表達,孩子更能口服心服。

作者簡介:長三角知名校長,資深家庭教育專家。《人民教育》、《南方都市報》、浙江新聞網等“陳錢林說家教”專欄作者,家庭教育專著《家教對了孩子就一定行》入選“2015年影響教師的100本書”,龍鳳胎子女均獲世界頂級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