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伐金最積極的皇帝,可惜沒處理好父子關係,兒子不參加其葬禮

1127年四月北宋徽、欽二宗被俘,同年五月趙構稱帝,南宋建立。南宋立國至1279年左丞相陸秀夫背時年8歲的趙昺在廣東崖山(今新會崖門)跳海而死,共經歷了九位皇帝。本文按先後順序介紹每位皇帝的最大特點。上文講了第一位宋高宗,他是最能逃跑的皇帝。本文講第二位。

第二位:宋孝宗趙昚——伐金最積極的皇帝。

假如說趙構面對金軍,軟弱到了極點,那麼宋孝宗絕對是究其一生想要打敗金軍,可惜金朝大勢已成。

趙昚(1127年―1194年),趙匡胤七世孫。由於趙構後來不會生育,很多大臣認為宋朝的災難是因為趙匡胤的陰魂不滿自己的後代“泯然於眾人”,1132年趙構將趙昚收為養子。1162年趙構傳位於趙昚。宋朝皇位從宋太宗趙光義一脈回到趙匡胤一脈。

他是伐金最積極的皇帝,可惜沒處理好父子關係,兒子不參加其葬禮

影視劇中的宋孝宗

1162年七月,趙昚在即位後的第二個月,召老將張浚入朝共商伐金大計,並為岳飛平反。1163年五月,張浚調兵遣將,展開“隆興北伐”。宋朝二十萬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李顯忠率領,一路由邵宏淵指揮。李顯忠部先後收復了靈璧,虹縣等地,繼而又攻陷了宿州。金軍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率兵來攻宿州,先被李顯忠擊退,金軍又調兵前來,李顯忠部壓力增大。而宋軍副帥邵宏淵不僅一去支援,還動搖軍心,有些將領臨陣逃脫。李顯忠部孤軍奮戰,最終只能撤離宿州。宋軍撤離之時金軍乘勢掩殺,損失慘重。北伐失敗後,金世宗“以戰促和”,於1164年發兵攻佔楚州(今江蘇淮安)、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滁州(今安徽滁州市),並準備渡江南下。在這種情況下,趙昚同意議和,這年十月雙方簽訂協議,史稱“隆興和議”。這次北伐雖然失敗,但“隆興和議”規定:宋朝皇帝對金朝皇帝改稱臣為稱侄;改“歲貢”稱“歲幣”,並將“紹興和議”商議的銀、絹各減五萬,為二十萬兩、匹。這表明宋朝的地位是上升的,而這得益於宋孝宗的積極北伐與精心治國的態度。

1169年八月,趙昚召在“采石之戰”(1161年)中大敗金軍的虞允文入朝,升其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虞允文積極為北伐作財力、兵力上的準備。他還建議趙昚遣使赴金,要求金朝歸還宋朝在河南的帝王陵寢之地,改變宋帝站立接受金朝國書的禮儀。1170年閏五月,宋孝宗派范成大使金,提出這些要求,儘管范成大與金人毫無懼色的力爭,最後還是無功而返。宋金並沒有因為這事而再起戰爭,表明雙方處於均勢。

他是伐金最積極的皇帝,可惜沒處理好父子關係,兒子不參加其葬禮

影視劇中的虞允文

為了實現恢復中原的理想,趙昚崇尚節儉,日常生活的花費很少,常穿舊衣服,不大興土木,宮中的收入多年都沒有動用,內庫穿錢的繩子都爛了。他不用樂舞,不貪美色,不圖享樂,勤於理政。他每天早起晚睡,忙碌不已。他對自己的事情思考的少,國家大事思考的多,對國事反覆思慮,唯恐有失,退位的前一天還在親自選拔官吏。趙昚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南宋國力最強的時候。

他推行政治改革,縮短了宰相任期,重用參知政事牽制宰相,不讓外戚干預政事,加強臺諫官的監察職能,將臺諫官的選拔任命權控制在自己手中。他還整理律令,頒佈《乾道敕令格式》,纂成《淳熙條法事類》作為大理寺和刑部處理案件的法律依據。他裁汰冗官,嚴格限制恩蔭數目。軍事上,舉行大規模的閱兵,自己也學習騎射。改革軍制。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義兵制。一家三丁取其一,以為義兵,農隙之時,授之弓弩,教以戰陣。重視選拔將領,各地薦舉將領不受等級和數量的限制,武舉考試合格者必須在基層軍隊鍛鍊七年。編制諸軍大小將領的花名冊,以備隨時抽驗考核。

為發展經濟,趙昚督促地方官興修水利,“勉農桑,盡地利”,“水利之興,在在而有,其以功績聞者既加之賞矣,否則罰亦必行,是以年穀屢登,田野加闢,雖有水旱,民無菜色”。在輕徭薄賦方面,趙昚取消無額上供錢,災荒之年的稅賦不再補納,取消“猶剩米”、“科雜錢”等的徵收。1160年,世界上最早由國家發行的紙幣(會子)產生。趙昚廣行堆垛本錢(即紙幣發行的準備基金)以維持紙幣幣值的穩定,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文化上,改變“樹一派打一派”的學術政策,採取兼容幷蓄的政策。不管是主流學派王安石的新學,還是在野的程朱理學、蘇氏蜀學等都得到了發展。這種百家爭鳴的學術環境,造就了一大批文人學者,如朱熹、陸九淵、陳亮、葉適、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尤袤、辛棄疾等。

宋孝宗可謂中國古代明君的表率,他“勤儉過於古帝王”,德行為天下表率,“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他是伐金最積極的皇帝,可惜沒處理好父子關係,兒子不參加其葬禮

宋孝宗畫像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皇帝,沒有處理好與兒子宋光宗的關係。1189年,孝宗禪位於其子趙惇。1191年十一月,光宗趙惇因黃貴妃之死和祭祀起大風雨而病,其後病情時好時壞,不能視朝。後來,也很少再去朝見太上皇,也就是孝宗。大臣們,反覆進諫,希望逃宗能朝其父,甚至很多官員以辭職為要挾,鬧得滿朝風雨。1194年六月,孝宗去世,光宗也沒有參加其父的葬禮。於是在太皇太后和大臣趙汝愚策劃之下,光宗之子趙擴即位,光宗成為太上皇。關於父子關係失和,大部分人是批評光宗的,認為是由於其皇后的原因不去朝其父。筆者不這樣認為,詳情下文再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