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到底要不要喝粥?

早餐到底要不要喝粥?

我愛喝粥,從小就愛。

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三四歲,爸媽工作忙,就讓奶奶照看我。那會兒,村裡生活條件不強,火柴還叫洋火,肉很少能吃上。奶奶早中晚三餐,頓頓給我熬粥,棒子麵粥。後來,棒子麵不夠了,她就拿澱粉勾芡給我喝。

我爸回家一看我,嚇一跳,又黑又瘦又矮,跟難民似的。後來,我家搬到省城,日子逐漸好起來了。因為愛喝粥,家裡頓頓也少不了,除了棒子麵粥,紅薯粥、山藥粥、八寶粥、菜粥、大米粥、皮蛋瘦肉粥……不一而足。

我的身體呢,到高三那年已經超重了。同樣是喝粥,為啥小時候喝得營養不足,長大了喝得腦滿腸肥?

答案很簡單,小時候沒條件喝牛奶吃麵包,能有粥喝就不錯了。後來生活條件好起來了,吃的種類豐富起來了,肉蛋奶都跟上了,不光喝粥了。

所以,拋開飲食結構的變化不談,單討論粥,是形而上學,絕非科學態度。前一陣不少人圍繞“早餐能不能喝粥”這個話題而爭論,就很有這個意思在內。

反對者說,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孩子早餐要吃好,多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例如牛奶和雞蛋,別喝粥。贊成者說,中國很多家庭早餐都會喝粥,這是傳統習慣,憑啥不讓喝?更有人說“早上不許喝粥”是崇洋媚外、不夠愛國。

爭論這個實在沒必要。首先,現在誰家早餐光喝粥?相信大部分家庭的早餐都得有個三五樣。

其次,喝不喝粥,是個人習慣問題,就跟有人不愛吃香菜有人愛吃一樣,怎麼能和崇洋媚外掛上鉤?至於有人說不喝粥是反對傳統文化,更是無稽之談。

明代袁枚的《隨園食單》,論述了中國14至18世紀中葉流行的300多種菜式,粗粗區分,葷菜一百七,素菜一百三,常見的穀物瓜蔬、養殖的家禽水產,樣樣齊備。白粥只是1/300,能代表傳統飲食文化嗎?

建議不喝粥的觀點,重點不是反對喝粥——也反對不了,而是說早餐要營養豐富、均衡,光喝白粥營養不夠。這才是關鍵。營養均衡是個時代進步後才出現的大眾健康問題,有人囿於飲食偏好還做不到,比如就愛吃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

因此,與其討論早餐喝不喝粥,不如大家多想想辦法,怎麼把不健康、不均衡的飲食結構扳正了,怎麼給自己的食譜裡多加些平衡營養的食材。最起碼,別不吃早餐。


作者:熊建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4月28日第9版,原標題“您早餐喝粥了嗎”

責編:林苗苗

版式:陳莉

圖片來源:東方IC

監製:李愛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