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安定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抻長馬鈴薯產業鏈——在樑峁間撒播“致富種”

甘肅省安定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抻長馬鈴薯產業鏈——在梁峁間撒播“致富種”

原原種離地栽培示範。

從懸空根系上成串的種薯到梯田上馬鈴薯盛開白色的花朵,從帶著泥土的果實到全自動加工生產線,從農民勞動的身影到燦爛的笑容……這些視頻資料畫面,濃縮的是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馬鈴薯為主導產業,構建“產加銷”“貿工農”全鏈條的產業集群,促進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的生動故事。

境內溝壑縱橫,梁峁起伏的定西市安定區地處甘肅省中部,屬隴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全國馬鈴薯最佳適種區之一,全區近50%的耕地用於種植馬鈴薯,種植面積多年來持續穩定在80萬畝以上。近年來,該區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中,按照“一園三區”的總體佈局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通過現代經營方式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把馬鈴薯發展成壯大縣域經濟的戰略性主導產業,2019年產業園總產值達到32億元。

科技育種推廣良種覆蓋

“推進馬鈴薯產業提質升級,必須走一條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道路。”區種業服務中心主任崔元紅說,“在產業園建設中,我們特別注重的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升馬鈴薯品質,推動產業上臺階。”

據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虎天介紹,為強化科技支撐,產業園開展了種薯繁育、科技研發、綠色增產、科普培訓等眾多科研項目。同時與中國農業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高等院校進行合作,建成國家馬鈴薯產業體系工作站1處、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重點實驗室1個。

尤其是在種薯繁育中,引入國際先進技術,建成了以霧培和椰殼代替蛭石離地生產的連棟智能溫室,改造提升了組培室、微型薯日光溫室、育種網棚、種薯貯藏窖等種薯生產基礎設施,建立馬鈴薯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示範基地。園內馬鈴薯研究所建成的智能聯動日光溫室、霧培生產等先進技術已經落地生根,生產的微型薯已經出口到泰國、土耳其、沙特等國家和地區。

目前,產業園已建立起“原原種—原種—一級種”梯次擴繁的馬鈴薯種薯繁育體系,並通過總結推廣“脫毒良種+種植密度+配方施肥+全程機械化+病蟲害統防統治”的“五統一”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模式,集成技術試驗示範,使標準化技術覆蓋率95%以上,綠色、有機、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比例達到87%,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長效機制基本建立。目前安定區已基本實現了優良種薯全覆蓋,同時實現了大規模機械化操作,馬鈴薯產量大幅提升。

加工轉化延伸產業鏈條

“在種薯繁育和綠色標準種植的基礎上,我們將加工轉化作為延伸產業鏈條的重要突破口。”張虎天說,產業園已重點實施了馬鈴薯精深加工及主食產品研發、馬鈴薯加工廢棄物循環利用2個項目5個子項目。

具體來看,藍天公司年產1萬噸馬鈴薯食品級蛋白提取生產線項目、薯香園公司馬鈴薯系列產品深加工技改項目和恆源公司馬鈴薯全產業鏈深度開發項目,推動了馬鈴薯的精深加工和主食產品的開發。而藍天公司馬鈴薯生產汁水薯渣循環利用項目和鼎盛公司年產1萬噸蛋白粉生產線建設項目,則進一步延伸了產業鏈條,促進了循環利用。

“園區給我們抱團發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平臺。”薯香園公司負責人楊新俊認為,通過園區規劃推動,安定區在馬鈴薯全產業鏈上的潛力得以進一步釋放。

目前,產業園已建成馬鈴薯精澱粉生產線10條、變性澱粉生產線9條、全粉生產線1條、薯製品及主食化產品生產線23條,年消化鮮薯60萬噸以上,適度規模經營率達68%,初加工轉化率已達到84.4%。

同時,產業園實施了市場營銷、大數據和品牌打造3大工程,建設了定西馬鈴薯電子商務創業園、田頭市場、馬鈴薯產地交易市場、中國(定西)馬鈴薯大數據中心、馬鈴薯質量安全綜合監管體系、品牌創建獎勵等6個項目。

區馬鈴薯辦副主任屠伯平說,產業園還進一步完善了國家級定西馬鈴薯批發市場交易大棚、標準化儲藏庫、硬化場地等設施,搭建了羚羊鮮生電商交易平臺,建成19個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156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促進了全區馬鈴薯等農產品實現線上線下交易。

“龍頭”帶動探出扶貧新路

據採訪瞭解,產業園圍繞“項目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跟著市場走”的“四跟進”模式,通過實施馬鈴薯產業扶貧工程,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探索出了產業為基、龍頭引領、主體帶動、農戶參與、聯合經營的全鏈條產業扶貧致富路子。

“我們與藍天公司有合作,銷售有最低保護價,會員還能多賣兩分錢。”安定區團結鎮鑫源馬鈴薯良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永軍說。

張虎天介紹說,藍天公司牽頭成立的甘肅福景堂馬鈴薯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目前已入股會員農民專業合作社30家、農機合作社5個、家庭農場2000戶、種植大戶600戶。公司通過福景堂聯合社把從事馬鈴薯種植、收購、販運業務的合作社吸附在一起,探索走出了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藍天模式”,推行“藍天貸”信用擔保新模式,有效破解了新型經營主體和貧困戶融資難題。

香泉鎮香泉村村民吳俊山將自家的8畝土地流轉給了愛蘭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每畝流轉費用是720元。“不僅有流轉土地的收入,只要有空閒,我就到基地來打工,一個月能掙2800元。”

數據顯示,園內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573家,其中175家經營生產馬鈴薯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就吸收就業人口2萬餘人,同時園內30%以上的農戶已加入合作社聯合經營。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脫貧步伐明顯加快,2019年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萬元以上。

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張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