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為何最終仍然被殺?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卻遭遇"土木堡之變",明軍慘敗的同時皇帝被俘,當此生死存亡之際,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力挽狂瀾,輔佐明代宗朱祁鈺登基的同時指揮明軍打贏北京保衛戰。然而,景泰八年(1457年)爆發"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復辟成功,有功於江山社稷的于謙隨後被殺。那麼,造成於謙被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為何最終仍然被殺?

"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大廈將傾之際于謙力挽狂瀾

明英宗正統年間,立國尚不足百年的明王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正處於蒸蒸日上階段。然而,誰也沒有料到,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卻差點讓大明王朝陷入萬劫不復當中。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為何最終仍然被殺?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南下,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之下,不顧群臣勸阻,以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留京監國,自己親率大軍出征,意圖重現永樂大帝的輝煌。然而,由於王振的獨斷專權,大軍卻在土木堡遭遇慘敗,不僅導致出征軍隊損失殆盡,隨軍大臣五十餘人死亡,就連皇帝自己,也被也先俘虜。

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回京師,朝野上下頓時一片慌亂,時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謙(因兵部尚書鄺埜死於土木堡,于謙實際執掌兵部)處變不驚。在他的建議下,監國的郕王朱祁鈺下令急調河南、山東等地軍隊進京防衛,同時調通州糧庫糧食入京,這才穩住局勢。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為何最終仍然被殺?

隨後,為了防止也先以皇帝相要挾,在明英宗皇子朱見深年僅兩歲的情況下,于謙聯合大臣奏請皇太后力促郕王繼位,郕王朱祁鈺逐於九月初六登基。隨後,在於謙的指揮下,明軍在北京城外大敗也先,成功挫敗了也先謀取中原的陰謀。

"奪門之變"爆發,功臣于謙被處死

北京保衛戰結束後,也先手中的明英宗朱祁鎮也就此失去了價值,於是也先主動與明廷議和,並表示願意放皇帝回京,在明代宗朱祁鈺猶豫不決之際,還是于謙出面說服朱祁鈺,明英宗朱祁鎮這才得以返回京城。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為何最終仍然被殺?

正如於謙所說,明英宗朱祁鎮雖然返回京城,但在"天位已定"的情況下他已沒有重登大寶的機會,不過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雖然自己被尊為了太上皇,結果不僅沒有享受到任何太上皇的待遇,反而就此被囚禁於南宮之中長達七年。

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突然患病,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等人率兵來見朱祁鎮,並簇擁著他直奔大內。朱祁鎮憑藉著太上皇的身份,兵不血刃的衝入皇宮重新被扶上了奉天殿的寶座,史稱"奪門之變"。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為何最終仍然被殺?

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後,于謙和大學士王文等人隨即被逮捕入獄,而在徐有貞等人的暗示下,科道官員隨即以"製造不軌言論,且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為由上奏,經過都御史蕭維禎審判,于謙最終被殺。

于謙為何被殺?不過權力鬥爭罷了

對於以"謀反之罪"被判處死刑,大學士王文本欲爭辯,于謙卻笑著說,"這不過是石亨他們的意思,分辨又有什麼用處?"事實上的確如此,明英宗對於處死於謙,的確曾有疑慮,並說出了"于謙實有功"之語,可見朱祁鎮對於于謙的功勞還是比較認可的。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為何最終仍然被殺?

然而,這次"奪門之變"功臣之一的徐有貞,卻與于謙矛盾極深。朱祁鎮被俘之後,徐有貞曾建議南遷,結果於謙不僅堅決反對,並說,"提議南遷者都該斬首"。徐有貞此後雖然也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功勳,奈何由於這次的南遷建議,不僅成為了朝堂的笑柄,而且就此升遷無望。後來,徐有功又通過於謙門生而求取升遷,于謙雖然嚮明代宗進行了推薦,奈何明代宗卻因徐有功的南遷建議而沒有同意,結果徐有貞認為是于謙從中作梗,就此對其極為怨恨。

眼看明英宗對於處死於謙還有疑慮,徐有功便說道,"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朱祁鎮聽了此話,這才下定決心處死於謙。于謙對大明王朝的確有功,奈何正如徐有貞所言,如果不殺于謙,那麼他們的復辟便師出無名。作為土木堡之變之後最為活躍的官員,于謙已經深深的打上了明代宗朱祁鈺的印記,他有功於大明不假,但在這個特殊的時間段,他也只能成為皇權更替的犧牲品。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為何最終仍然被殺?

于謙不僅有功於大明,甚至有功於明英宗朱祁鎮,是他在危急關頭挽救了大明,更促使了朱祁鈺將其接回,但權力的鬥爭從來都是血腥的,這不僅是于謙的悲哀,更是所有被捲入權力漩渦之人的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