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這些廠礦粉店,香味依然

株洲日報記者 李軍 實習生 錢惠

株洲曾經廠礦眾多,一些風味獨特的老牌米粉店,往往藏在廠礦生活區。

一家米粉店的背後,也有著時代變遷、人生況味。尋覓米粉店,嘗一口米粉,也是在品一段故事。

株洲:這些廠礦粉店,香味依然

芳芳炒碼粉店的豬油是當天煉製,碼料用新鮮食材現炒,豐富鮮美。 (株洲日報記者 李軍 攝)

芳芳炒碼粉:一碗粉裡的逆襲人生

爐上火焰猛躥,鍋鏟飛舞,瘦肉伴著清脆豆芽爆炒,一碗炒粉濃香四溢。忙碌的9個店員,有3個專門負責炒碼,店內八九張桌子全被坐滿,門口排起了長隊。

4月20日一早,天元區長江南路與黃山路交匯處,緊挨老棉紡廠,芳芳炒碼粉店生意的火熱,照例喚醒了附近居民這一天的市井生活。

芳芳炒碼粉店有兩個門面,一個相當於敞開的操作間,分類放好的食材、整齊碼放的菜碗、下粉與炒碼的過程,一目瞭然;旁邊那個,擺放桌椅、消費收銀。

雖說如今生意火爆,回憶開店背後的故事,53歲的老闆娘劉建芳五味雜陳。

劉建芳和丈夫本是老棉紡廠職工,她1986年進廠,丈夫進廠比她早3年。她是車間記錄員,丈夫是機修工。彼時,株洲大橋尚未修建,棉紡廠是河西唯一的工廠,上班要坐渡輪或筏子。那個年代,進廠當工人很“吃香”,劉建芳家是“雙職工”,更被人羨慕。

進廠時,劉建芳正趕上好時候,廠裡職工上千,產品遠銷日本、韓國及東南亞一帶,作為當時株洲的創外匯大戶,棉紡廠輝煌一時。

上世紀90年代,棉紡廠改制,夫妻倆雙雙下崗。當時,他們的兒子才3歲。告別了機器轟鳴、細碎棉絮漂浮的車間,一家老小的開支成了問題。

沒有怨天尤人,劉建芳夫妻自謀生路,下崗當年就開了這家粉店。他們沒做過生意,但捨得吃苦,“不管下雨下雪,每天清早爬起來買食材、燙粉。”

一開始做湯粉,頭幾年,生意不見起色。劉建芳不斷摸索著、堅持著,2003年做起了炒碼粉,2008年開始生意變好,請了四個店員。

粉店特色是慢慢總結提煉出來的:油是當天煉製的豬油;豬肝、腰花等食材不進冰箱,當天買當天用掉;碼料根據食客喜好調整,目前碼子已更新到14種左右。

最多時,芳芳一天賣出上千碗粉,平時也有七八百碗。週末,排隊吃粉的人更多,九成是回頭客,帶著四五個家人“嗦粉”的家庭組合很常見。

目前,芳芳炒碼粉店在株洲有4家,棉紡廠這家是總店,珠江北路999號橄欖城那家是旗艦店,此外,荷塘區水仙路168號與淥口東路瑞和廣場各有一家。

劉建芳說,要辨別店面是否正宗,看店面牌子上有沒有她的頭像就行,“我註冊了商標的呢。”她笑著說。

株洲:這些廠礦粉店,香味依然

嫂子米粉店的招牌,是一碗嫩滑有嚼勁的肥腸粉。 (株洲日報記者 李軍 攝)

嫂子米粉店:肥腸碼子炒香了招牌

沒去過蘆淞區洗煤小區的人,或許也會覺得嫂子米粉店難找,4月20日上午10點多,記者就繞暈了。

尋覓一番,記者終於看到了招牌,幾乎同時,揹著挎包站在店門前的老闆娘,熱情地招呼了一聲:“要嗦粉不?”聽說記者差點迷路,老闆娘指點說,“你走賀嘉路,看到‘株洗一食堂’這塊牌子以後,從那個口子拐進來就到了。”

52歲的馬友根燙了頭髮,化了淡妝,穿著打扮頗為時尚。在嫂子米粉店,也能看出她的用心經營。雖說門面不大,但燙粉區、碼料區、就餐區、飲料區等,整潔通透。

這種靚麗感,讓馬友根和她的米粉店,在洗煤小區顯得有些別緻。

走在洗煤小區,樓房老舊,道路略顯狹窄,老理髮店、蔬菜水果攤,彷彿把時空拉回了上世紀80年代。馬友根說,在人們的記憶中,那正是洗煤廠的鼎盛時期,廠裡效益好、福利也不錯。馬友根的公婆都在當時的洗煤廠工作。但馬友根不一樣,大家擠破腦袋想進廠,她卻說“當工人是好,可工作枯燥勞累,人生應該還有其他的活法。”1986年開始,她和丈夫開過飯店、副食品店。

上世紀90年代,馬友根的婆婆開了這家嫂子米粉店,她幫著打理,後來自己成了老闆娘,到如今已經快30年了。

馬友根愛琢磨,炒肥腸、炒唐人神的臘腸做碼子等點子,就是她想出來的。起初,她以為肥腸粉會比較小眾,沒想到慢慢地成了店裡的招牌。“剛開始炒一小盆,後來要炒一大鐵盆才夠。”她說。

記者點了一碗爆炒肥腸粉,肥腸分量很足,吃起來嫩滑,有嚼勁,由於處理得乾淨、加入了幹辣椒,肥腸吃起來毫無腥味。馬友根說,幹辣椒是早上買來現切現炒的,去腥味、添香味卻不顯辣。

靠著肥腸粉打響的名頭,嫂子米粉店生意一直不錯。雖然有9張桌子,4個店員連軸轉,每天上午8點多,不少吃粉的人還是要排隊。

“為啥叫嫂子米粉店?”記者問。

“一來,店裡基本是‘嫂子’們打理;二來呢,能拉近與顧客的距離,叫著親切。”馬友根笑呵呵地說。

株洲:這些廠礦粉店,香味依然

魚粉店的酸辣魚粉,麻辣鮮香。 (株洲日報記者 李軍 攝)

魚粉店:做魚粉做的是那份感情

4月21日上午9點多,大雨時斷時續。天元區長江北路的長沙銀行斜對面,一家僅能容納10多人就餐的魚粉店被坐滿,不時有人打傘而來,打包帶走一份魚粉。

記者來到店裡時,45歲的老闆吳全龍正趕去給熟客送粉。這位客人是附近的上班族,每天總要點一份酸辣魚粉,下雨,又走不開,就麻煩吳全龍給她送一下。

店裡客人滿座,打包的人也不少,大雨天氣能有這樣的生意,看來人氣還是挺旺。吳全龍說,“這不算生意好,以前要排隊,有顧客開車過來,坐在車上等。”據他說,現在的生意相比疫情之前,也只恢復到了六成左右。

吸引這些食客的,是吳全龍這家店的魚粉。店名簡單樸實,就叫“魚粉店”,招牌是酸辣魚粉和孜然魚粉。除了魚粉系列,店裡還有炒飯系列和湯系列。

為保證食材新鮮,吳全龍和妻子每天凌晨5點左右就起來,去菜市場採購新鮮鱅魚、鯽魚等食材。魚湯用鱅魚和鯽魚熬製。

吳全龍做了20多年廚師,妻子本是廠礦職工,下崗後去餐館打工,兩人就這麼認識了。勤勞踏實的兩個人互相吸引,慢慢走到了一起。為了賺錢,吳全龍去海南闖蕩過,因為兒子讀書上學,他又回了株洲。

回到株洲,吳全龍的堂兄把開了近20年的魚粉店,交給他夫妻倆打理。從此,兩人用心經營起了魚粉店,店裡的生意也越做越好。

這家店魚粉的特色,在於魚片鮮嫩,魚湯麻辣鮮香,由於加了酸菜及魚醬,湯料香濃。吳全龍坦言,這種魚粉,是堂兄和他從外地學到手藝後,結合了株洲人口味改良。“它帶點麻,但不會麻舌,加了外地採購的酸菜,口感更為豐富。”

疫情期間,魚粉店沒開門,吳全龍在家接到不少熟客打來電話,問他店裡什麼時候開門,好久沒吃到魚粉了。接到這一個個電話,吳全龍說,“這是我開這家店,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來源:株洲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