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膽湯,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潘澄濂 肖相如頻道

導讀:

今天從古籍考證、方義和應用等方面重新學習一下“溫膽湯”。

文章推薦星級:

醫生醫學生:★★★★★

中醫愛好者:★★★★★

非醫夥伴們:★☆☆☆☆(遵醫囑,更重要)

溫膽湯是臨床常用方劑。本文對它的考證、方義和應用作一敘述,以供參考。


01,考 證


溫膽湯,首見於唐·孫思邈《千金要方·膽腑》“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溫膽湯方。”

迨後,宋·陳無擇《三因方》的“虛煩證”門,亦收載之。故後世有誤認溫膽湯出於《三因方》。

按《千金要方》的一般版本,方中無茯苓,而另一些版本載有茯苓,與《三因方》同。

筆者認為方中有定悸安神之茯苓,與組方之義理較為合拍。

此外,《三因方》尚有名同藥異之溫膽湯。《萬病回春》、《醫宗金鑑》等有加味溫膽湯,均系從溫膽湯化裁而成,不遑枚舉。


02,方 義


溫膽湯,追溯其源,系從《金匱要略》之橘皮竹茹湯合半夏加茯苓湯增減而組成。

它以竹茹、半夏清肺胃之痰熱(濁);枳實、茯苓、陳皮,調節中州之氣機;姜、草、益中以健胃。故具有清熱除煩,化痰止嘔之功。

按溫膽湯無舒膽之藥,而命名“溫膽”,義難理解。

筆者認為對“溫”字的意義,首先要有認識。

《爾雅》釋訓:“溫,溫和也”;《疏》:“寬緩和柔也。”

由此可見,“溫”是“溫和”之意,不能與“熱”等同而觀;且從組成溫膽湯的諸藥性能來看,亦皆為溫和之物,似屬於和解之類的方劑。

其次,就是古人認為心悸、心慌以及虛煩不得眠等症,與膽火浮越有關。

王旭高說:“膽氣怯者,心神必虛;膽氣壯者,心神必旺。然則心者,雖為君主之官,而實聽命於膽。”說明心和膽之相互影響。

由於溫膽湯主以竹茹之能清相火,溫和膽氣,故稱之曰溫膽湯,用意深遠。


03,臨床應用


溫膽湯的臨床應用,大致可有以下幾方面,分述如下:

一、在溫熱病恢復期的應用

溫熱病的恢復期,根據病因、病情以及個體差異,可有正虛邪戀或正氣虧損。

其表現有:胃氣失調證、心氣虛弱證,脾腎氣(陽)虛證及氣陰兩虛證等等。

溫膽湯,所謂“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膽寒證”,可能是指溫病後的恢復期,表現有胃氣失調證者,以致胃不和而寐不安,及胸中煩,痰多,泛嘔,納差,舌苔或黃或白而厚膩,脈象弦細或弦滑。

對它的隨證加減法:

如微熱未淨者,加豆卷、山梔,或青蒿、黃芩;如痰溼未清者,可加蔻仁、杏仁、苡仁,或厚朴、蒼朮;納差者,加雞內金、楂肉;夜不得寐者,加北秫米或酸棗仁。

餘可類推,不一一枚舉。

如我曾診治的一患者魯某,男性,21歲,因發熱1周,入某醫院傳染病科,經檢查診斷為副傷寒。

用抗生素及輸液,經一星期許的治療,高熱控制,神志清晰。惟午後尚有低熱(體溫37.6℃),持續2周不解,且自覺胸中煩,不欲食,嘔吐,大便不成形,舌苔中黃膩、舌尖紅,成三角形,脈象弦緩。

顯系餘溼未淨、氣機失調。乃加用宣化溼熱、和胃調氣之藥,方用:豆卷、黑山梔、竹茹、枳殼、陳皮、半夏、茯苓、樸花、生谷芽、甘草等加減,服藥10餘劑治癒而出院。

又如錢某,男性,34歲,寒熱往來,間日而發,瘧症典型。

先投以小柴胡湯加炒常山、檳榔。服4劑,寒熱往來雖止,而自覺手足心煩熱,胸悶納差,痰多欲嘔,舌苔白膩,脈象弦滑。

繼以溫膽湯加青蒿、茯苓、檳榔等,連服10餘劑瘧除,且無復發。

從上述2例而觀,均為熱病後餘邪未淨,溼滯氣阻的共同病機,故皆以溫膽湯為基礎方。

例1是屬溼溫一類疾病,故加豆卷、山梔、樸花以宣化溼熱。

例2是屬溫瘧,故加青蒿、黃芩,這樣既能抗瘧,又無副作用。

二、對胃部疾病的應用

胃部疾病多種多樣。

溫膽湯是適用於痰熱交相為患,以致胃氣升降失調,引起胸中有煩熱感、噁心嘔吐,痰粘,納差,舌苔白膩或黃膩,脈象弦滑,也可有弦細。

這些證候可見於食管痙攣,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特別是素有神經衰弱而伴有胃功能紊亂者,尤為常見。

例如,錢某,女性,產後未滿月,因稍受精神刺激,又食冷餚,心中鬱鬱不樂,引起夜寐不寧,心煩善怒,胃納不香,欲泛嘔,舌苔中部黃膩,邊尖質微紅,脈弦細。

經西醫診斷為神經衰弱症,服谷維素、安定等未效,乃邀筆者會診。

根據症狀舌脈,顯因痰食阻滯,氣機抑鬱,膽火浮越,故心煩而夢寐不安也。投以溫膽湯加越鞠丸(布包煎),達5劑而安。

對溫膽湯的應用,筆者發現,它與歸脾湯證的夢寐不寧、心悸、心煩等易於混淆,須加鑑別。

筆者體會,溫膽湯證雖有虛煩不得眠,而主要在於胃氣失調的嘔惡納差,尤以舌苔膩濁為其特徵;歸脾湯證以夢寐不寧,心悸心慌,短氣倦怠,舌苔多薄淨而質淡,脈象細弱為主證。

前者多為實證,後者多屬虛證,顯有不同,應加鑑別,以免毫釐之差。

三、對妊娠惡阻的應用

婦女受孕月餘後,時時厭食,嗜酸,嘔吐者,名曰惡阻。一般認為是胎氣上逆於胃所致。

《醫宗金鑑·婦科》對平素無病而有惡阻者,用保生湯。因胃熱而發惡阻、嘔吐、心中煩熱憤悶,喜飲涼漿者,宜用加味溫膽湯。

雖都稱惡阻,但程度大有不同。以保生湯治療的惡阻是輕度的;以加味溫膽湯治療的是較重的。

筆者平素對妊娠惡阻,如有厭食,嘔惡頻作,嗜酸等症者,常用溫膽湯加蘇葉、黃芩,可獲良效。

如病情較頑固者,加小劑量(約3克)大黃,以清胎火,亦有一定功效。

如吳某媳,27歲,受孕月餘,嘔惡時作,飲食少進,口苦,舌苔黃膩,脈滑帶數。

投以溫膽湯加黃芩、蘇葉,間日服1劑,連服5劑,諸症消失,足月順產一男。

由於筆者認為妊娠期發生的一些不良反應是生理性的,主張少服藥,故間日服1劑,5劑即奏效。

又如治療姻戚戴某,懷孕後,飲食入口輒吐,雖經多方醫治,均未見效。乃來杭,延餘診。

投以溫膽湯加大黃、黃連、蘇葉。僅3劑,嘔吐稍定,能進稀粥。繼以原方加減,再服5劑,亦間日1劑,大便通暢,嘔惡消失,後服保生湯數劑,停藥返家休息。

關於加用大黃,是取法《金匱要略》“食已即吐,大黃甘草湯主之”之意。

王肯堂說:“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這就是用中醫理論來指導臨床,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上舉溫膽湯的臨床應用,掛一漏萬,知所不免。至於對它的功效和適應證的論述,雖不中亦不遠矣,可供參考。

《千金要方》對溫膽湯雖用以為治虛煩不得眠的膽寒證,而其作用關鍵,不離於痰氣為患。

張石頑《千金方衍義》說:“溫膽湯主治,不出滌痰為務”,一語道破,頗有卓識。

後世如《三因方》、《得效方》、《萬病回春》等,對溫膽湯隨證加減,靈活化裁,作用頗廣,療效顯著,很值得我們深入硏討。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潘澄濂——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