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戰“疫”後方做“華生”,44名95後成為新冠肺炎防控流調志願者

我們在戰“疫”後方做“華生”,44名95後成為新冠肺炎防控流調志願者

志願者合影。

上海如此超大規模城市,為何新冠肺炎病例能控制得這麼少?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給出的答案是:早期診斷隔離、疾控迅速診斷,追蹤所有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避免疫情蔓延。

通過疫情新聞,很多人知道了追蹤密切接觸者的人是“流調員”,他們可謂抗“疫”戰士中的“福爾摩斯”。為進一步強化上海疾控中心“追蹤辦”的工作力量,緩解一線人員工作壓力,今年3月31日,44名95後加上1位65歲的老師共45名新冠肺炎防控流調追蹤志願者上崗,他們分成四組,每組11個人,成為追根溯源的“華生”。

青年報記者 孫琪

感嘆 我在用電話去拯救世界

市疾控中心的一間辦公室裡,通話聲和電話鈴聲此起彼伏。

“您好,請問您是某某嗎?我是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有些情況想和您核實一下……”上午9點,追蹤組志願者丁子立拿起電話致電密接者,嫻熟地說出這句開場白。

一般情況下,飛機上與病例座位的同排和前後各三排座位的全部旅客以及在上述區域內提供客艙服務的乘務人員都會被列為密切接觸者,具體情況還將由專業人員根據現場因素綜合判定。因為近期境外輸入病例不斷,志願者追蹤留觀者、密接者的工作量保持高企。

小丁是上海健康醫學院醫學技術學院一名醫學檢驗專業的應屆畢業生,是這批流調追蹤志願者第二小組的組長。他負責追蹤組工作,主要是負責幫助外省市協查在滬密切接觸者與一般接觸者,在這樣一個又一個的電話協查下,逐漸構建起了一個省際的防疫網絡。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我可能會一邊在醫院的檢驗科進行實習工作,磨鍊自己的專業技能,一邊完成我的畢業設計,並奔波於各大招聘會找工作。閒了拍拍春景,再去玩一玩揚琴與大管。”小丁告訴記者,但如今他的世界就是一臺電腦、一部電話和一張表格,從早到晚打電話、詳細記錄每一個密接者的一切信息。

流調需要及時、全面、精準、細緻,追蹤每一個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摸清患者在發病前兩天直至被收治隔離之前的所有暴露史、接觸人群、生活和行動軌跡。因為宣傳到位,如今接到來自疾控中心的電話,多數人十分配合,但心中免不了忐忑不安。因此在電話的這頭,志願者要非常耐心細緻,才能引導密接者說出更多細節。

小丁在協查過程中遇到過一位小留學生,當向他核實信息時,小丁敏銳地感受到了電話那頭少年的無助與孤獨。“作為一名大哥哥和一名醫學生,我從醫學的專業角度幫他分析了情況,安撫他的情緒。”小丁告訴小留學生只要好好配合隔離點的醫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小留學生心房打開後,十分配合地協助小丁完成了工作。小留學生掛電話前特意致謝,一句“大哥哥,謝謝你!”似一股暖流,讓小丁打了幾百個電話的疲憊一下子流走。

“我兒時有一個夢想,就是帶著面具扮成超人拯救世界。”小丁笑著告訴記者,“如今我戴著口罩在電話機旁幫助密接者,算是圓了兒時的夢!”

我們在戰“疫”後方做“華生”,44名95後成為新冠肺炎防控流調志願者

青年志願者電話聯繫密接者。 受訪者供圖

心願 守牢疫情追蹤大網

密切接觸者的發現有很多途徑,有流調人員現場調查發現的,有志願者打電話追蹤發現的,還有通過各省、各部門對有關病例調查出來的,志願者應娜的工作就是向各省市收發協查涵和協查反饋涵,並將這些信息整理歸檔。

小應是上海健康醫學院藥學專業大四的學生,如果沒有這次疫情,現在的她應該已經成為一名醫護工作者。而如今,她作為這批“抗疫衛士”臨時黨支部的組織委員兼第一小組組長,每天除了本職工作還要組織好志願者的出勤排班,妥善解決要考護資和上網課的志願者的調班問題。

“小應家住新場鎮,為做好這份志願者工作,她需要換乘三班地鐵才能抵達疾控中心,單程耗時一個半小時。”志願者的帶隊老師傅向東告訴記者,44名志願者分成四組,每天兩組同學分早、晚班上崗,一般從早晨9:00工作到晚上9:00,很多志願者都和小應一樣住在郊區,但所有人每天都提早半小時到崗,從無抱怨。上海已經二十多日無本地新增病例,但境外輸入病例持續增加,時間就是生命,流調就是要與病毒賽跑,為了第一時間完成夜間抵達浦東機場航班的流調工作,幾位志願者組長和男志願者多次配合疾控中心加班到深夜。這群志願者們除了協助流調員追蹤留觀者、密接者和組織各地協查的工作外,還承擔了一部分輿情收集工作,協助做各類數據統計分析的工作。

傅向東是健康醫學院志願服務的領軍人物,他已經65歲,獲悉此次志願者招募任務後,主動請命,擔任帶隊老師,3月31日以來,他始終無休,每天8:00出門,白天守在志願者旁處理突發狀況,晚上陪著志願者一起下班,收到所有志願者們逐個在線上報平安,才敢休息。

防境外輸入任重道遠,上海疾控中心追蹤辦的辦公室24小時燈火通明,上海疾控中心的流調員與45名志願者與在這裡爭分奪秒,盡己所能,織密守牢上海疫情追蹤網絡,他們相信曙光就在前方。

青年報記者 孫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