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客:“我想賣掉一半的房子。”

轉自真叫盧俊

上週我幾乎在同一時間收到很多朋友的來信。

就在一季度的數據發佈後。

所有人或許有了降低的預期,但以-6.8%這樣的數據一下子呈現在大家面前,我們才明白:

經濟數據上每個微小的數字變遷,落到每個頭上就是一座山啊。

這也確實符合我一些朋友的現狀,開店雖然不一定退租,但都在儘可能龜縮;生意創業也沒有什麼大展宏圖的想法了,上班族比以往更加謹小慎微了。

活下去,出人意料從兩年前噱頭這樣戲劇性轉折成了心照不宣的OS。

作為一個常年浸泡在樓市中的自媒體人,我承認自己的能力和認知有限的,在樓市之外的領域沒法給到各位更多幫助了。

但,對於沉澱了大多數人財富基石的房子,我還是儘可能和大家聊一些掏心窩子的話。

希望在這混沌的世道,對各位有所作用。

01

在開始前,我想和各位分享兩個最近的經歷。

週末和上海某項目銷售負責人一起吃個飯,本來挺難得湊出來時間,但一開始他的氣場就有些焦灼。

因為當下上海樓市現在真的還蠻不錯的,而且他們項目板塊地段總價,都算上蠻有競爭力項目。

而用他的話說,他已經見多了樓市在一年這樣短週期變臉的頻率,加上沒有在3、4月份拿證搶跑。

由於疫情而積累起來客源到底禁得起多久消耗,他們也不知道,當下這些項目紅利吃的越紅火,內心反而越忐忑。

某種程度,這就是當下樓市一個非常真實的鏡子,所有人都在搶跑。

購房者都在搶,需求一下子釋放但供給只會按節奏來;房企也在搶跑,不管有證沒證,提前蓄客都是每個項目最前置的目標。

各位這不是說樓市不行了,恰恰相反目前我遇到每個人不管是否和樓市有關,都一個近乎一致的判斷。

樓市這條賽道,一定是最後的堡壘。

但越是這樣一致預期重合,在樓市開始慢慢出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從最開始跟著自己的需求來慢慢匹配,到現在無論出於市場迅猛反彈也好,給自己買份保險也好,所有的節奏都打亂或者焦急了。

疫情中我們擔憂會不會市場會滅絕了,疫情後卻突然擔心心儀的房子還在不在了。

這一步跨的有點大啊。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老任的做法,卻顯得有點不合時宜。

02

說到老任,其實是蘇州園區一家中等外企的廠車司機。

但這個穿著其貌不揚,還用著諾基亞的老大叔的另外一層身份,是一位園區有著13套房子的資深投資客。

說實話,和有著種種理論包裝的江湖派別不同,作為一名純野蠻生長的投資客,他本能嗅覺確實敏銳。

就在覺得這個城市會越來越好的基礎上,老任把慾望壓縮到極致且把每一筆錢用到最低需求上,

房子,越囤越多。

這當然給他帶來巨大的紅利,也慢慢成為他一種興趣和信仰。

所以,我從未見過他動過賣出哪怕賣出一套房子的念頭。

然而,最近老任卻來頻繁諮詢我,他的房子想出掉一些了。

這件事還是讓我蠻詫異的,雖然我知道他手上是有些現金儲備,但他這些房子持有成本太低。

只要租的出去,幾乎是一種沒有壓力運營狀態。

難道,老任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也覺得樓市不行了嗎?

但深聊後,我發現那個信仰樓市的老任還是沒變,但他要換一換信仰的裡子了。

03

這些年,有個現實比較容易被大家容易忽略。

因為所有最大程度享受樓市紅利的投資客,本質建立在一個維度上,買入基價足夠低。

也就是說,所謂悶聲發大財,就在一輪輪通脹寬鬆中,房價不停沉澱貨幣,債務槓桿也在這樣的過程被稀釋。

這樣被紅利普遍覆蓋的情況下,玩法的本質其實就一個,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所以後來一系列炒房流派招式各有變化,但是內核內功圍繞著槓桿放大收益這件事。

我們不評價這樣做法是否還行的通,但這樣一批最早入市持倉的投資客,當下有個所有人沒有的優勢。

能有著自己獨立的樓市數據庫。

什麼意思,就是你買入足夠早,買入量足夠大,那麼這些所有持倉籌碼中,你是真正最瞭解你的選籌對錯的。

相比於各種房價網站數據失真漏記,周邊中介門店這些年銷售都換了幾波,沒有誰能比一個利益相關者更能深刻回答以下這些問題:

這些年這個小區真實回報是多少?同板塊內是什麼樣水平?

和當時對標的板塊和競品相比,我或贏或輸在哪裡?

我手中這些籌碼為什麼在經歷這麼幾輪週期後,差異會這麼大?

所有這些不是一個靠碼點乾貨就能回答了,他需要真金白銀在樓市中用悔恨或者成就來凝練總結。

老任就面對這樣的現實。

當初被財富效應裹挾或者出於各種目標,買的不同房子,甚至同一批次房子差異真的蠻大。

遍地紅利期的時候,只需要跑到快一點就可以,但是跑的方向到底對不對,真的需要的時間來驗證。

好比老任上大金雞湖邊的大平層,下到老破小動遷房都有的。

但是同樣是錢,怎麼就混的不一樣呢。

而老任雖然不會你說上一堆城市化的數據或者名詞,但也非常明確一點,暴富這件事,在離樓市越來越遠。

因為他看了這麼多年的新聞聯播,直覺字裡行間的“房住不炒”是來真的。

但這次疫情真正推進催化了,尤其賣房這件事。

不說他就此離開樓市,也是面對資產總值上單一化,他需要做點什麼來對沖未來的不確定性。

不管是樓市,經濟、還是疫情。

對,盤整資產,是當下最迫在眉睫一件事。

04

坦白講,我覺得這樣的想法也挺有趣,我問了下我周邊的一些朋友。

發現這已經不是什麼孤立的個案。

手上稍微有點數量級房子的,都在掛牌賣出一些他們認為潛力挖乾的籌碼。

因為曾經樓市這臺財富機器高速滾動時候,所有人跟著上車就行,等回過神來發現,我怎麼買了這樣的產品,這樣的位置。

這次我見到最極致的,準備出清手上一半的房子。

當然這就涉及下一個問題,這部分套現資金套現到市場下一步怎麼辦。

大概率上,除了一小部分作為現金儲備用來應對當前的環境,大部分會直觀的發現,除了再回樓市,好像也沒有什麼安全去處。

對,這就是未來樓市一個小趨勢,看起來水沒有漫入樓市中來,但內部循環在這樣的動機下在不斷加速。

看著波瀾不驚,但不良資產在被加速出清。

你也可以問問你身邊多套房持有者,他們或多或少就想拿出這麼一兩套房子換成心儀產品或者地段,甚至城市級選籌的

要麼覺得受益沒有達到預期,要麼覺得將來不確定性挺大,在樓市中他也要找到安全的高地。

說到這,不知道大家理解沒有。

最近樓市看著熱鬧,但裡子能是否能把這樣週期,在這樣環境中一直延續,沒有誰沒法做這個保證。

但市場上有著這麼一批很明確的人,他們要在這樣混沌的週期中尋找最確定性的錨。

從賣房開始,對資產內部就盤整了。

盤整到那些護城河足夠高,成長曲線還有餘力的籌碼中去。

那我就把給到老任的建議整合方案,給各位做一個參考吧。

05

首先,要確定哪些是可以被保留下的。

以蘇州園區為例,房齡在08年之後,區位上沒有硬傷的地段小區是可以保留的。

這個階段是園區產品力比較好,也是好地段開始發展的階段,無論好租還是好賣都是比較的那批。

動拆遷,圍繞核心區周邊的老破小,甚至口碑上有質量硬傷全部被出清。

如果做板塊內部盤整。

新房搖號吃限價紅利當然是挺不錯,但一方面沒有多少新盤在推了,另一方面這樣人品太難搏了。

學區房其實是盤整第一考量。

學區房作為一個典型功能性用房,本來就是對教育資源的叫價。

在公民同招後,公立學區房保底作用越發強化,無論上海還是蘇州都在強化這種趨勢。

但不要多,一套用來搏高收益即可。

接著,圍繞金雞湖範圍內10km範圍內的兩房次新房。

因為這樣一個輻射範圍內,產業最大程度的聚集,這樣出租和變現就能實現最大化。

這樣提供正向現金流支撐和方便變現房子,可以作為資產結構的主核。

還有板塊產品結構也是要考慮的,因為園區先期剛需現行的造城邏輯,讓這樣板塊改善產品反而稀缺。

一度戶型越大單價越貴,也不是什麼傳說。

從這個維度上,兩三套高總價改善住房是可以長持,吃到這樣板塊發育紅利。

最後,當你整合邏輯不侷限於單一板塊,單一城市的時候。

你會發現園區房價能走入上海中外環內的時候,平行置換會不會是一種更優解。

06

最後,這樣的環境中,我也不想煽動什麼情緒,也不想唱多唱衰什麼。

我一直堅持,90%的政策環境本質都與我們無關,再順風的環境也有墜地者,再差的時候也有項目盆滿缽滿。

每個人各自的最優解,就是對這個時代最好的回答。

以上為正文,來自三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