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客:“我想卖掉一半的房子。”

转自真叫卢俊

上周我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很多朋友的来信。

就在一季度的数据发布后。

所有人或许有了降低的预期,但以-6.8%这样的数据一下子呈现在大家面前,我们才明白:

经济数据上每个微小的数字变迁,落到每个头上就是一座山啊。

这也确实符合我一些朋友的现状,开店虽然不一定退租,但都在尽可能龟缩;生意创业也没有什么大展宏图的想法了,上班族比以往更加谨小慎微了。

活下去,出人意料从两年前噱头这样戏剧性转折成了心照不宣的OS。

作为一个常年浸泡在楼市中的自媒体人,我承认自己的能力和认知有限的,在楼市之外的领域没法给到各位更多帮助了。

但,对于沉淀了大多数人财富基石的房子,我还是尽可能和大家聊一些掏心窝子的话。

希望在这混沌的世道,对各位有所作用。

01

在开始前,我想和各位分享两个最近的经历。

周末和上海某项目销售负责人一起吃个饭,本来挺难得凑出来时间,但一开始他的气场就有些焦灼。

因为当下上海楼市现在真的还蛮不错的,而且他们项目板块地段总价,都算上蛮有竞争力项目。

而用他的话说,他已经见多了楼市在一年这样短周期变脸的频率,加上没有在3、4月份拿证抢跑。

由于疫情而积累起来客源到底禁得起多久消耗,他们也不知道,当下这些项目红利吃的越红火,内心反而越忐忑。

某种程度,这就是当下楼市一个非常真实的镜子,所有人都在抢跑。

购房者都在抢,需求一下子释放但供给只会按节奏来;房企也在抢跑,不管有证没证,提前蓄客都是每个项目最前置的目标。

各位这不是说楼市不行了,恰恰相反目前我遇到每个人不管是否和楼市有关,都一个近乎一致的判断。

楼市这条赛道,一定是最后的堡垒。

但越是这样一致预期重合,在楼市开始慢慢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从最开始跟着自己的需求来慢慢匹配,到现在无论出于市场迅猛反弹也好,给自己买份保险也好,所有的节奏都打乱或者焦急了。

疫情中我们担忧会不会市场会灭绝了,疫情后却突然担心心仪的房子还在不在了。

这一步跨的有点大啊。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老任的做法,却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02

说到老任,其实是苏州园区一家中等外企的厂车司机。

但这个穿着其貌不扬,还用着诺基亚的老大叔的另外一层身份,是一位园区有着13套房子的资深投资客。

说实话,和有着种种理论包装的江湖派别不同,作为一名纯野蛮生长的投资客,他本能嗅觉确实敏锐。

就在觉得这个城市会越来越好的基础上,老任把欲望压缩到极致且把每一笔钱用到最低需求上,

房子,越囤越多。

这当然给他带来巨大的红利,也慢慢成为他一种兴趣和信仰。

所以,我从未见过他动过卖出哪怕卖出一套房子的念头。

然而,最近老任却来频繁咨询我,他的房子想出掉一些了。

这件事还是让我蛮诧异的,虽然我知道他手上是有些现金储备,但他这些房子持有成本太低。

只要租的出去,几乎是一种没有压力运营状态。

难道,老任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也觉得楼市不行了吗?

但深聊后,我发现那个信仰楼市的老任还是没变,但他要换一换信仰的里子了。

03

这些年,有个现实比较容易被大家容易忽略。

因为所有最大程度享受楼市红利的投资客,本质建立在一个维度上,买入基价足够低。

也就是说,所谓闷声发大财,就在一轮轮通胀宽松中,房价不停沉淀货币,债务杠杆也在这样的过程被稀释。

这样被红利普遍覆盖的情况下,玩法的本质其实就一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所以后来一系列炒房流派招式各有变化,但是内核内功围绕着杠杆放大收益这件事。

我们不评价这样做法是否还行的通,但这样一批最早入市持仓的投资客,当下有个所有人没有的优势。

能有着自己独立的楼市数据库。

什么意思,就是你买入足够早,买入量足够大,那么这些所有持仓筹码中,你是真正最了解你的选筹对错的。

相比于各种房价网站数据失真漏记,周边中介门店这些年销售都换了几波,没有谁能比一个利益相关者更能深刻回答以下这些问题:

这些年这个小区真实回报是多少?同板块内是什么样水平?

和当时对标的板块和竞品相比,我或赢或输在哪里?

我手中这些筹码为什么在经历这么几轮周期后,差异会这么大?

所有这些不是一个靠码点干货就能回答了,他需要真金白银在楼市中用悔恨或者成就来凝练总结。

老任就面对这样的现实。

当初被财富效应裹挟或者出于各种目标,买的不同房子,甚至同一批次房子差异真的蛮大。

遍地红利期的时候,只需要跑到快一点就可以,但是跑的方向到底对不对,真的需要的时间来验证。

好比老任上大金鸡湖边的大平层,下到老破小动迁房都有的。

但是同样是钱,怎么就混的不一样呢。

而老任虽然不会你说上一堆城市化的数据或者名词,但也非常明确一点,暴富这件事,在离楼市越来越远。

因为他看了这么多年的新闻联播,直觉字里行间的“房住不炒”是来真的。

但这次疫情真正推进催化了,尤其卖房这件事。

不说他就此离开楼市,也是面对资产总值上单一化,他需要做点什么来对冲未来的不确定性。

不管是楼市,经济、还是疫情。

对,盘整资产,是当下最迫在眉睫一件事。

04

坦白讲,我觉得这样的想法也挺有趣,我问了下我周边的一些朋友。

发现这已经不是什么孤立的个案。

手上稍微有点数量级房子的,都在挂牌卖出一些他们认为潜力挖干的筹码。

因为曾经楼市这台财富机器高速滚动时候,所有人跟着上车就行,等回过神来发现,我怎么买了这样的产品,这样的位置。

这次我见到最极致的,准备出清手上一半的房子。

当然这就涉及下一个问题,这部分套现资金套现到市场下一步怎么办。

大概率上,除了一小部分作为现金储备用来应对当前的环境,大部分会直观的发现,除了再回楼市,好像也没有什么安全去处。

对,这就是未来楼市一个小趋势,看起来水没有漫入楼市中来,但内部循环在这样的动机下在不断加速。

看着波澜不惊,但不良资产在被加速出清。

你也可以问问你身边多套房持有者,他们或多或少就想拿出这么一两套房子换成心仪产品或者地段,甚至城市级选筹的

要么觉得受益没有达到预期,要么觉得将来不确定性挺大,在楼市中他也要找到安全的高地。

说到这,不知道大家理解没有。

最近楼市看着热闹,但里子能是否能把这样周期,在这样环境中一直延续,没有谁没法做这个保证。

但市场上有着这么一批很明确的人,他们要在这样混沌的周期中寻找最确定性的锚。

从卖房开始,对资产内部就盘整了。

盘整到那些护城河足够高,成长曲线还有余力的筹码中去。

那我就把给到老任的建议整合方案,给各位做一个参考吧。

05

首先,要确定哪些是可以被保留下的。

以苏州园区为例,房龄在08年之后,区位上没有硬伤的地段小区是可以保留的。

这个阶段是园区产品力比较好,也是好地段开始发展的阶段,无论好租还是好卖都是比较的那批。

动拆迁,围绕核心区周边的老破小,甚至口碑上有质量硬伤全部被出清。

如果做板块内部盘整。

新房摇号吃限价红利当然是挺不错,但一方面没有多少新盘在推了,另一方面这样人品太难搏了。

学区房其实是盘整第一考量。

学区房作为一个典型功能性用房,本来就是对教育资源的叫价。

在公民同招后,公立学区房保底作用越发强化,无论上海还是苏州都在强化这种趋势。

但不要多,一套用来搏高收益即可。

接着,围绕金鸡湖范围内10km范围内的两房次新房。

因为这样一个辐射范围内,产业最大程度的聚集,这样出租和变现就能实现最大化。

这样提供正向现金流支撑和方便变现房子,可以作为资产结构的主核。

还有板块产品结构也是要考虑的,因为园区先期刚需现行的造城逻辑,让这样板块改善产品反而稀缺。

一度户型越大单价越贵,也不是什么传说。

从这个维度上,两三套高总价改善住房是可以长持,吃到这样板块发育红利。

最后,当你整合逻辑不局限于单一板块,单一城市的时候。

你会发现园区房价能走入上海中外环内的时候,平行置换会不会是一种更优解。

06

最后,这样的环境中,我也不想煽动什么情绪,也不想唱多唱衰什么。

我一直坚持,90%的政策环境本质都与我们无关,再顺风的环境也有坠地者,再差的时候也有项目盆满钵满。

每个人各自的最优解,就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回答。

以上为正文,来自三鱼


分享到:


相關文章: